一、关于项羽的典故有哪些
关于项羽的典故有哪些
项羽,又称为“乱世英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在秦朝灭亡之后,成为了各个割据政权的领袖之一。项羽的生平事迹引发了许多典故和传说,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1. 鱼跃龙门
“鱼跃龙门”是关于项羽的一则著名典故,也是指项羽在竞技游戏中的传奇故事。相传项羽年少时曾在一次比赛中展露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故事说,项羽在比赛中奋起直追,迅速冲到了终点线前,但碍于龙门激流的阻挡,无法顺利过关。于是,项羽退后几步,毅然跃入激流之中。他巧妙地运用水流的力量,犹如游鱼一般灵活穿梭,在惊叹的目光中跃过了龙门。
这个典故形容了项羽敢于挑战困难和逆境的勇气和智慧,也寓意着他在世事纷繁的乱世中迎接挑战并取得胜利的决心和能力。
2.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项羽一生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典故。这个典故的主要内容是讲述项羽率军包围了敌军白登城。
相传当时项羽的军队在白登城下鏖战多日,但敌军据城坚守,几经攻打未果。项羽面临着士兵士气低落的局面,无力突破敌人的防线。
然而,项羽聪明地利用了战争中的诡计,他亲自下令放出了各种动物进入敌军大营,诱使敌人的军心动摇。在混乱中,项羽趁机发起猛攻,最终成功攻占了白登城。
这个典故展示了项羽非常聪明和灵活的战略眼光,他能够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弱点,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3.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传说之一。虞姬是项羽的妻子,也是战国时期美丽的歌舞伎女郎。
故事说,在项羽被刘邦围困的时候,虞姬为了表示对项羽的忠诚,毅然选择了舍命相随。她化身为蛇形,与项羽互相依偎,双双跳入了长江之中,史称“虞姬自刎”。
这个爱情故事传颂了虞姬对项羽深爱的表达,无私而执着的爱情。他们情深义重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经久不衰的经典。
4. “大破雍王”
“大破雍王”是关于项羽的一则著名典故,也是项羽军事才华和谋略的集中体现。
典故中,关于项羽大破雍王的故事描述了项羽在战斗中所取得的辉煌胜利。相传项羽率军攻打雍王刘邦,通过耐心等待时机,忍受一系列挫折和困境,在关键时刻出击,成功将雍王击败。
这个典故展示了项羽非凡的战略谋略,以及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冷静和坚持信念的勇气。正是由于这些优秀品质的展现,使得项羽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
5. “七武士跪拜项羽”
“七武士跪拜项羽”是一个关于项羽的非常震撼人心的典故。相传在项羽以及刘邦之间的战争中,有七名被刘邦俘虏的武士,在面对项羽时,感受到了他的威严和非凡的气势。
于是,这七名武士纷纷跪拜在项羽面前,向他表示出对他的景仰和敬意。这个典故不仅揭示了项羽的非凡魅力和威望,也反映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总结起来,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以及所引发的典故和传说,丰富多彩地展示了他的勇气、智慧和非凡的才华。这些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和历史的遗产,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了解这些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项羽这个历史人物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这些典故也给我们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提供了启迪和借鉴,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勇于创新,迎接挑战并取得成功。
二、关于友谊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关于友谊的成语典故有: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高山流水)
2、高山流水,应该算友情的最高境界了。高山流水是两个人友谊的典故
3、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4、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三、关于`知音难遇`的典故有哪些?
1 《三国志》与《晋书》上记载的两个人物,陆抗和羊祜。陆抗和羊祜分别魏、吴两国的将领,羊祜在襄阳为官,陆抗镇守荆州,两个人你想统一我,我想灭掉你,但却丝毫不妨碍二者是知音。陆抗病了,羊祜赶忙送药来,陆抗手下东吴将领齐劝陆抗不要吃。陆抗答道:“岂有鸩人羊叔子哉,汝众人勿疑”。遂服之。陆抗知羊祜爱饮酒,送自己亲酿佳酿给羊祜,羊祜部将陈元劝别饮恐有诈,羊祜说:“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虑”。竟倾壶饮之。
2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3 伯乐相马士为知己者死。语出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豫让是春秋晋国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使用。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绝唱。
4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四、关于三国的典故有哪些?
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的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后来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城市),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3、单骑救主: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五、关于勤奋好学的典故有哪些?
头悬梁: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锥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囊萤映雪: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囊萤映雪指两个故事)
凿壁偷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闻鸡起舞: 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六、关于讲义气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西汉三国时期具有历史典故的有刘备,关羽,张飞,结成三兄弟,史称桃园三结义
七、关于爱情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白蛇与许仙相约断桥,梁祝化蝶双飞,董永与七仙女天仙配。
各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比老外的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啦,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啦,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啦经典多了!(谁让我是中国人呢!不吹自己国家的难道吹外国的么!)
八、关于鞋的成语或者典故有哪些?
削足适履 【发音】xuē zú shì lǚ 【释义】 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不懂得变通,不尊重客观事实。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
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生搬硬套、杀头便冠 、刻足适屦。 【反义词】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 【典故 】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
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
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
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
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
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
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
但他们的密谋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刘安评论这两件事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犹削足适履),太不明智了。
九、请问古代关于吃鱼的典故有哪些?
鱼因为难以捕捉,所以特别珍贵,因此一般的人,在平时很难有机会吃到鱼的。
《孔子家语•本姓解》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在听说孔子的儿子出生了这件事后,就立即送给孔子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为了感激君主赐予他的鲤鱼,也为了纪念这件很是荣光的事情,就为新出生的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假如在平常的时候,能够吃到一条鱼,就充分说明这个人,在物质生活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等级,至少是发牢骚要发的少一些。
齐国公子孟尝君,将收养的三千门客,按能力大小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给予了三种不同的生活待遇。
被孟尝君收养的冯谖,在开始的时候,一直吃的是下等门客吃的粗茶淡饭,由于整日不见荤腥,嘴里就淡出鸟来了。
于是他就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
孟尝君知道后就说:“让他吃鱼吧,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
从此以后,冯谖就开始过起了食有鱼的幸福生活。
没有什么级别或者什么才能的人,平时是吃不到鱼的,所以看见了鱼,就难免会想方设法的偷吃鱼。
十、关于“瘦西湖”的诗词典故有哪些?
关于“瘦西湖”的诗词典故:《瘦西湖》(清)汪沆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遣怀》(唐) 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忆扬州》徐凝萧娘脸薄难胜泪,柳叶眉长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解闷十二首》(唐)杜甫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瘦西湖”的之名的由来:“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由书中记载可见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大概意思是因为其水道弯曲狭长,并地处扬州城的西北,故称为“瘦西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诗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繁华,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故称“销金锅子”,并通过与杭州西湖的对比,认为瘦西湖之名确实形象而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