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秧歌前身?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二、东北秧歌文案?
大秧歌是过年过节最喜欢跳的一种舞蹈,也是东北人最喜欢的一种庆祝节日的舞蹈节目,扭秧歌的时候都是火火乐开,怀锣鼓喧天,这就衬托出了春节年味儿的到来,吹着唢呐,欢天喜地的跳起来,没有任何一个舞蹈有他那么豪放喜庆,带着浓浓的乡土味道,是农民喜爱和过节必不可少的一种舞蹈节目。
三、东北秧歌昌黎秧歌的区别?
答:东北秧歌吸收了河北秧歌的推扇、饶扇动作,因为辽南地域的老艺人大都是河北昌黎县的移民。东北秧歌的著名组合《放鞭炮》,在动作上就吸收了安徽...秧歌(昌黎地秧歌),河北省昌黎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
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现代。昌黎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个性,它形式上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内容上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是“秧歌出子”。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昌黎县申报的秧歌(昌黎地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四、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哪个简单?
胶州秧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的拧、碾,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使身体在平面的基础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的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使“三道弯”体态动律在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实感。
东北秧歌的动力根源同样来自于脚下,表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点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腰部随脚下“提踢”的重心变化而扭动,形成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划圆动律、肩部和髋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而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
五、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区别?
胶州秧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的拧、碾,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使身体在平面的基础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的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使“三道弯”体态动律在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实感。
东北秧歌的动力根源同样来自于脚下,表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点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腰部随脚下“提踢”的重心变化而扭动,形成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划圆动律、肩部和髋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而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
六、山东秧歌和东北秧歌的区别?
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属于两个不同起源的分支,具体如下:1.山东秧歌各处流行,风格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鼓子秧歌”、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称“山东三大民间舞蹈”。
“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传说起源于北宋,是农民在打谷场上庆丰收的舞蹈。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七、东北秧歌基本步法?
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之一,以其欢快、热烈、有力的节奏和动作而闻名。其基本步法包括:起步、前进、后退、转身、跳跃、扭转、踏步等。其中,起步即为跳跃起步,前进和后退是基本的直线移动,转身则是基于一个轴心的旋转,扭转则是腰部的扭动,踏步则是脚步的有规律的踏动。这些步法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变化,组成了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
八、东北秧歌基本形态?
东北秧歌的基本姿态、 基本动律 (一) 基本站姿、 手形、 叉腰位 1、 正步位 身体直立, 中心向前倾面向一点, 视一点, 要求颈立、 背直, 腿夹紧。 2、 手的形状 兰花指。 3、 叉腰位 兰花指指尖对后斜下方, 双手碗放在双側腰位, 双肘略向前。
(二) 基本动律 1、 提压韵 准备动作: 正步位, 双手叉腰。 要部为轴, 身体一肋带动胸腰交替提压, 形成上半身动律, 重拍在下。 2、 划圆韵 准备动作: 正步位, 双手叉腰。 腰部为轴, 左右两肩交替由 1 点向后面 8 字立圆。 胯保持不动, 重拍在下。 (此动作在东北秧歌中即常用的“稳相”动律) 3、 前后韵 准备动作: 正步位, 双手叉腰。 头有节奏、 干净、 利索地 2、 8 点斜上方甩头, 要求有停顿, 眼神先到。 同时, 压脚跟随动。(前后韵也称向阳式, 表示迎着太阳) 4、 屈伸 准备动作: 正步位, 双手叉腰。
九、东北秧歌的主题?
东北秧歌通常展现出的是一种豪爽、开朗的主题风格。东北秧歌的风格独特、形式诙谐,将稳重、幽默、豪爽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东北人民刚柔并济、热情质朴的性格特征。
东北秧歌的特点是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并且多种多样的“手中花”和充满弹性且节奏明快的鼓点完美体现出了东北秧歌的特色。此外东北秧歌音乐中所包含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它的美学原则可以用顺、韵、活三个字来概括。
东北秧歌是现代常见的一种民间歌舞,相传起源于早期人们插秧耕田时的劳动生活,此外还和古代时人们祈福禳灾时所唱的禳歌、颂歌,以及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有关。东北秧歌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民间武术、农歌、戏曲以及杂技形式和技艺的不断吸收,从早期的演唱秧歌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深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
十、东北秧歌产自哪里?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