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赶集规则西部乡村集市网

土家族和苗族有什么分别?

254 2024-09-24 20:42

一、土家族和苗族有什么分别?

两者主要是语言上的区别,

苗语是苗瑶语族苗语支下的语言,语法顺序是主谓宾

土家语(毕兹卡语)是藏缅语族下的语言,语法顺序是主宾谓

和土家族相邻的是苗族中的东部方言支系。

就我本人在湘西生活这么多年,两个群体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上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不同在于土家族过赶年,提前一天到两天,摆手舞等,住房是吊脚楼(官方说法)。

东部苗族虽然也有住吊脚楼的,但根据本人观察,住普通瓦房的更多。

多说一句,凤凰古城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因为这里原本是屯兵驻地。

至于服饰方面,网上的苗土一直在争吵。我介绍一下两个民族服饰后,大家应该会明白争吵的焦点是什么。

土家族和东部苗族的服饰都严重的满化,说是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清朝大众款也不为过,特别是已经没有了裙装。

本人非土家族,加之土家族的服饰保存情况也不是很好,所以无法对土家族的服饰进行分类,只能贴一些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主要是女装吧,男装的特色并不明显)。

图一是湘西州民族志上的土家服饰

州庆服饰中比较接近传统服饰的款式。(来自网络)

这个看图片也知道,里面的女人是土家族识别第一人田心桃(来自网络)

接下来是湘西州博物馆展示的土家族男女装扮。其实连着看几幅图片我本人能找到的共同民族特色就是西兰卡普和男性的云勾纹吧,

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并未见过身着这几种服饰的人(不知道湘西北部的网友能否出来说明一下保留情况)。

部分地区的土家族强调土家族以前是缠白色头帕的,不过苗族也有类似的情况,现在均已经不常见了。

接下来是和土家族相邻东部苗族

以上两幅是湘西州博物馆展出的东部苗族服饰,可以说男装根本就是清朝的男性服饰了。在实际中,东部苗族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服饰(以女性服饰来分类的话)。

第一种,主要分布在湘西凤凰县和贵州松桃县,所以有的称为松凤式或者凤松式,又因为服饰肩部有云状条纹被称为云肩式,和后面要介绍的第二种服饰相比,他们的衣襟转角呈曲线。

湘西州州庆服饰设计,无视图中的百褶裙,因为如今只存在于凤凰山江的博物馆里。(图片来源网络)

实物图如上(图片来源网络)

贴一张没有围兜的,以便观察衣襟的特点,方便与接下来的第二种作区分。

然后盛装是这样的,主要是多了银饰和披肩,而且他们头上戴的是银围头,而非大部分人印象中苗族女性所戴的银冠,至于区别,银围头必须固定在头帕上,银冠则不需要(虽然传统戴法也会包头帕,图片来自网络)。本人怀疑松凤式苗族的头帕缠的那么高多是为了方便固定银围头。

第二种,分布于湘西的花垣县、保靖县南部、吉首市西部和古丈县西南部,所以称花保式。

特点是衣襟有明显的直线转角,又称胸襟式。之前贴过的州博物馆的土家族女装也有这样的转角,不知道是从哪收集的式样。

州庆服饰,转角,大家应该能找到吧。(来自网络)

实物图(来自网络)

盛装状态,忽略图中的下半部分。花保式不但没有银冠,而且也没有松凤式的银围头。最高级形式也只是在头帕上以银叶点缀,胸前则喜欢佩戴银锁。(来自网络)

不过在花垣县靠近凤凰县的雅酉镇,也有以花保式服饰为基础,混搭松凤式银围头的类型。找不到图片,大家脑补吧。

第三种,主要分布在湘西的吉首市东部,古丈县东南部和泸溪县。官方定义为吉泸式。

因为其最大的特色是挑花纹饰,所以又称挑花式。

州庆图样,看见凤穿牡丹想到李小冉,模特也有点像。(来自网络)

实物图是这样的,这支苗族原本有没有银饰本人不太清楚,但如今有这样的搭配,(来自网络)

图片依旧来自网络。其实搭配挺自然。

看到这,可能有网友发现第三种和前面两种貌似不是一个风格的,其实不但服饰有区别,

就连语言也有区别,前面两种服饰都属于东部方言西部次方言,自称为(雄)

而第三种属于东部方言东部次方言,自称(叟、孟),语言中有西部次方言不存在,但中部苗语中存在的发音,所以他们的来源比较复杂。苗防备览把这支称为仡佬,于是有人认为是仡佬族苗化而来,

但中部苗族中也有一支自称(噶闹)的支系,而且结合他们的语言特点,我更倾向他们是中部苗族融入而形成的。

以上三种苗族服饰目前在民间仍有很高的出镜率,但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在穿,所以也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州庆服饰还有其他样式,男装样式多属于后天再加工。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次湘西州的州庆服饰设定简直良心,没有以往那么强的浮夸风,而是注重本土的特色。

投票 |湘西州庆60周年民族服装选定这九款,你最喜欢哪款?

想必大家印象里的苗族服饰是这样的吧(来自网络)

这是中部苗族的特色,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州和广西融水大苗山一带。最明显的特点是图中银冠和银项圈,原本是凯里和雷山部分支系苗族所佩戴。如今早已成为了苗族的标志,就连东南亚也能见到其身影(有部分侗族和水族也带这种银冠)。

这样的银冠和银项圈传入湘西大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处于凤凰古城刚开发的时期,所以很多东部苗族的九零后都以为是东部苗族原本就有的。自从了解了各支系的服饰风格后,我对东部苗族服饰搭配中部苗族的银饰是满满的违和感。比如下面这样的:

图中的银冠和银项圈都直接取自中部苗族,而裙装则有中部苗族巴拉河支系的风格,但上半部分衣服又是东部苗族松凤式的,颜色还是特别艳俗的大红色。我个人认为是一件非常失败的混搭款式。(图片来自网络,对衣不对人)

银饰传遍全国也不是好事,毕竟树大招风,这种银冠和银项圈很快便被土家族地区的景点拿过去用了(和外地的旅游开发商脱不了干系),其实用了也没什么,毕竟很多景区都有出租各种服饰来提供拍照时使用。不妥的就是开始有不少人言之凿凿说这就是土家族的服饰,解释是因为苗族和土家族住得近,所以有点像,可和土家族住得近的东部苗族的传统服饰并不是这样的(不得不说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这些言论,我也能理解是土家族青年被带偏了的后果,所以我还是希望新一代土家人能了解了解自己的文化,至少分清哪些服饰不是土家族的吧。。。

有答主说恩施对土家族的文化保护的好,我本人是持保留意见的,因为喜欢拿中部苗族服饰去当做土家族招牌的第一是张家界,第二就要属恩施了。如果文化真的保存的好的话,就不至于拿别的民族的服饰来装点门面了。

关于苗族银头饰的演化历程很清晰,最早头上只有缠头(这个脑补都可以)

然后开始在头帕上点缀银叶,参考花保式盛装

点缀的银叶越来越多,连成一片,便形成银围头,参考松凤式盛装

银围头再进一步便形成最有标志的银冠了,

不过在向银冠演化的方向也出现了别的样式,比如

中部苗族黄平支系的银凤冠,戏称为蘑菇头,顶上带有一支银凤凰(来自网络)

施洞支系(来自网络),

巴拉河支系,标志性的牛角和裙装(来自网络)

据不确定的数据显示,中部苗族服饰在两百种以上,总之看到银饰繁多的苗族支系,十有八九来自中部苗族。

西部苗族的服饰也被土家族景区用过,不过没有中部苗服那么严重,大致造型如下图(来自网络)。特征是没有或少有银饰,取而代之的是塑料珠子。

本人是第二次说土、苗服饰的问题了。不过上次主要是吐槽土家族服饰,这次主要说的是苗族服饰。本人其实还是很羡慕中西部苗族都保留了裙装,毕竟本人的直男癌审美还是觉得女性穿裙子更好看。

然后说了这么多,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饰像不像,大家心里应该有数了吧。。。。

二、土家族、苗族简介?

土家族的介绍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570.42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扩展资料

土家族饮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

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参考资料来源:

三、土家族苗族的由来?

古巴国人遗民、古庸国人遗民、古楚荆湘地区的遗民是土家族的早最的雏形,这些国家灭亡后,子民还是在这个区域生活。

由于湘西、鄂西、巴东是离中原最近的山区,中原汉族一遇战乱就迁徙,一部份南迁,另一部份就进入了这一山区生活。土家人是古国遗民。

四、苗族土家族不吃什么?

苗族不吃牛肉,因为苗族的图腾就是牛,苗族人对牛怀有崇敬之心。

苗族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杂以养麦、大麦、燕麦、高粱等。嗜酸辣咸,好烟酒茶。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苗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粮的民族,用水酒接待贵客,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鸡心和鸭心又被看成是最贵重的部分。

扩展资料:

1、忌坐门槛

传说谁坐了门槛,谁的屁股就会生庖。实则因大门乃出入之通道,坐在门槛上严重影响人们的出入行动,属不懂礼貌的行为,故忌之。

2、忌坐“杭果”

苗族火坑右边(背向为北,面向为南,余类推)的中柱脚处,设有祖先神位,苗语称为“杭果”。一般青年和妇人严禁坐在这一方向烤火,孩童更不能在这里打打闹闹,以免惊动神灵。是苗族最讲究的礼仪之一。

3、忌踩踏三脚架

苗家的火坑里放有铸铁三脚架一个,苗语称之为“果刚”,专用于架锅子鼎罐煮饭、炒菜,任何人都不能用脚踩踏其上。因为传说三脚架是三个护火的祖先变成的,踩踏了三脚架就是对祖先的不恭。实则因为三脚架是铸铁所制,性刚脆易断,故忌之。

4、忌在家里和夜间打口哨

苗族认为打口哨可招来凉风,而各种神怪则往往是乘着凉风而行的。因此,在家里打口哨会引鬼进屋,遭到不幸。在夜里打口哨,会引鬼缠身,降下灾祸,故忌之。

5、忌直呼长辈的姓名

凡是晚辈见长辈,初见时必须言信行敬,态度雍容,和悦为先,并尊称之,切忌直呼其姓名,否则就会遭人唾骂,甚至会遭打耳光。

五、苗族知识大全?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东部的国际性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以及美国、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的民族语言为苗语,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先民最早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先祖为蚩尤,“三苗”时代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六、什么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湘西这个地方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1956年成立湘西自治州的时候,就是为了照顾民族的特别的政策。所以给予了可以自治的权利。像现在已经成立70多年了,每到9月20号的时候,湘西自治州都要放假一天。湘西自治可以制定一些当地的民族政策。但是必须在国家宪法的框架内。

七、苗族歌曲教学视频大全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栖息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苗族文化独特,其中苗族歌曲更是让人陶醉其中。如果您想学习苗族歌曲,不妨看看这里的苗族歌曲教学视频大全。

1. 苗族传统歌曲教学视频

苗族传统歌曲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流传至今。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融入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体验。以下是一些苗族传统歌曲的教学视频,您可以通过观看和学习,体会其中的独特魅力。

  • 视频一:苗族经典歌曲《花开苗寨》教学视频
  • 视频二:苗族民歌《山歌唱起来》教学视频
  • 视频三:苗族传统情歌《草原母亲》教学视频

2. 苗族现代歌曲教学视频

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音乐也不断演变和创新。现代苗族歌曲融入了更多的流行元素和时尚元素,更加富有活力和包容性。以下是一些苗族现代歌曲的教学视频,让您感受到苗族音乐的时代魅力。

  • 视频一:苗族流行歌曲《悠悠苗乡情》教学视频
  • 视频二:苗族摇滚歌曲《热血苗乡》教学视频
  • 视频三:苗族嘻哈歌曲《苗胖胖》教学视频

3. 学习苗族歌曲的意义

学习苗族歌曲不仅是了解苗族文化的一种方式,更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苗族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域和民族情感,通过学习苗族歌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学习苗族歌曲还有助于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苗族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深情真挚,通过演唱和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品味和表达能力。

4. 如何学习苗族歌曲

学习苗族歌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有效学习苗族歌曲:

  • 参加苗族歌曲培训班:在苗族聚居地或相关机构,有专门的苗族歌曲培训班,通过参加培训班,您可以系统地学习苗族歌曲的唱法、发音和情感表达。
  • 观看苗族歌曲教学视频:网上有许多苗族歌曲的教学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您可以学习苗族歌曲的曲调、歌词和舞蹈动作。
  • 与苗族朋友交流学习:如果您有苗族的朋友,可以向他们学习苗族歌曲,他们会对苗族歌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 参加苗族歌曲比赛:苗族歌曲比赛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参加比赛,您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5. 结语

苗族歌曲作为苗族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而动人的魅力。通过学习苗族歌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苗族文化,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希望以上的苗族歌曲教学视频大全对您有所帮助,让您在学习苗族歌曲的道路上更加顺利和愉快!

八、恩施土家族苗族有几个区?

没有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州户籍人口为397566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

九、为啥土家族和苗族服装很像?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十、360°探秘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传统赶集活动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是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小镇。每逢巳日,这里举行一场传统的赶集活动,吸引了来自周边地区的游客和居民踏上这片热闹的土地。

欢声笑语 充满热闹的集市

梅江镇的赶集活动从清晨开始,小镇上的街道早早就挤满了摊贩和参与的人群。这是一个真正的集市,各种农产品、手工艺品、衣物和日用品琳琅满目,多彩的商品吸引着无数目光。摊主们热情洋溢地向顾客推销,现场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除了商品交易,赶集活动也是居民聚集、交流互动的场所。人们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地方特色的美食,还可以观看到传统的土家族和苗族舞蹈表演,聆听乡村音乐的演奏。这种融汇了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氛围使得赶集活动具有独特的魅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梅江镇的赶集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市集,更是土家族和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展示的舞台。在集市的中心广场,会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展示,比如土家族的苦绣、银饰,苗族的刺绣、蜡染等。这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了解和欣赏这些传统工艺的机会。

此外,集市上还会举行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土家族的射艺表演、歌舞演出、苗族的芦笙演奏等。这些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娱乐和观赏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土家族和苗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梅江赶集的意义

赶集活动在梅江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它是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平台。集市上的商品交易带动了旅游和物流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增添了活力。

其次,赶集活动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的途径。通过展示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手工艺品、舞蹈、音乐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最后,赶集活动也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互通有无,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总的来说,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的赶集活动是一个充满热闹和传统文化的场所。无论是想购物、品尝美食,还是感受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文化,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您提供了对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赶集的全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