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赣州方言属于什么那种中国方言?
“客家”作为一个民系,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的规范。
赣南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除地域等外,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赣南的客家方言与其主体的来源及长久繁衍生存有着原本关系。总体上说,它来自北方,有着明显的唐宋古音特点,过程上它又有许多迁自长江流域的客家先民,又带有江西等地方言的熏染,南部由于近邻闽粤,受闽粤客家话影响;因此,赣南客家土话基调、基音、基本词汇大体相同,但由于个体各别,各县、市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常常是相互之间能“听得懂”,能“对话”,但“不和谐”。
二、中国方言难度排名?
排名第一:温州话
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
排名第二:广东话
广东话不只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还有自己的文字。
排名第三:闽南话 苏州话,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辈子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苏州话最大的特点就是“软”。
排名第四:上海话
上海话和浙江的杭州话以及宁波话多少有些相似的地方。
排名第五:陕西话
由于陕西地理特点,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排名第六:长沙方言
长沙方言从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与普通话距离较小。
排名第七:四川话
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排名第八:山东话
山东话以其独特的发音总是让人觉得很土。
排名第九:天津话
天津话发音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很大,要是说话语速过快,还是让人听不懂。
排名第十:东北话
东北话可以说是跟普通话发音最为接近的方言了,个别字词的发音让外地人很难听懂。
三、中国方言发音规律?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规律,越靠东南方向声调越多,越靠西北或北方,声调越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呢?我认为与汉语各方言的形成历史有关。
古汉语发源于中原一带,但现在已完全消失,我们不清楚它有几个声调,但我估计应该比四个多,比八九个少,大致在这两者之间。
现代汉语分为北方话和南方话两大类,两者的起源不一样。
北方话是中原古汉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语言(胡语)的严重影响而形成的。胡语主要属于阿尔泰语系,它分为三大语族:蒙古、突厥、满-通古斯。在中原的北方有契丹语、女真语、蒙语等,西北方则有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阿尔泰语系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声调,只有轻重音。
在历史上,中原的汉语主要受契丹语和女真语影响比较大,比如北京先后成为辽代、金代和元代的首都,分别被契丹人和女真人、蒙古人统治。西北显然受突厥语族的影响比较大。
这些没声调的民族在学说汉语时,对声调很难掌握。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学汉语,初学者几乎没一个能说准声调。我一直在新疆生活,少数民族初学汉语也是这样,声调对非声调语系者来说很困难。
正因为如此,他们说出的汉语本能地就会趋向于声调的减少。语言学界多数认为,在宋代之前中原汉语中的入声字,后来在北方话中逐渐不存在了,现在普遍剩下四个声调,尤以北京话为代表。而东北话实际上是北京话向关外的延伸。
为什么入声最容易消失?我猜想可能马背民族天高地远,互相说话必须响亮高亢才能听得清。入声字基本压在喉咙中,短促急收,隔远听不清,所以逐渐消失了。
北方唯有一个特例,就是山西的晋方言(包括陕北和内蒙一部分),它还保留着入声,总共五个声调。它为什么特殊?我想也许因为山西地形比较闭塞,易守难攻,与外界交流少,所以受到胡语和北京话的影响比较小,估计跟古汉语更接近。
甘肃河西地区为什么只剩下三个声调?因为更边远,汉人更少,胡人更多,受胡语影响更大。至于新疆汉语方言北疆片的形成另有原因,在清乾隆收复新疆之后,曾将北疆沿天山一带划归甘肃管辖,所以这一带最早的汉人其实就是甘肃的移民,他们把河西方言整体带到了北疆。所以至今这一带的汉语方言也是三个声调。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大多数人不了解,在南疆土生土长的汉族人,又是另一种方言,完全没有声调,只有轻重音。或者说声调数减到了零。因为那里汉族人很少,他们的孩子在那里土生土长,周围完全被阿尔泰语系
四、中国最难的方言?
东北话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 排名第十:东北话 东北话可以说是跟普通话发音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且随着赵本山等小品演员的大力普及,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吆喝出几句,而且东北话从发音上就能体现出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但是东北话因为有很多分支,比如大连话,沈阳话等等,
五、中国方言的形成?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各方言之间并未斩断一切联系,他们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基本上还是相同的。
社会的发展往往造成社会内部进一步的分工,这样,同一分工的人群在语言交际上就具有某一社团的特征,产生了语言分支或者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社会的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人群生活地域的扩展或者迁移,这样,原来是同一种语言的语言群落,由于地域的变更,某一地域的语言变体就会跟原来的语言逐渐有了差距,各地域之间的语言变体有了自己的稳定性,就产生了地域方言。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都是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范围不同。
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虽然都叫方言,但划分的角度是不同的。
(2)内部差异不同。
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在一般词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差别。
(3)发展趋势不同。
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独立的语言,或在社会高度统一融合情况下可能消失;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的基本词汇、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单一语言分化而成的后代。但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1)从社会分化看,地域方言是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不完全的结果;而亲属语言则是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进一步加剧而完全分化的结果。
(2)从语言分化看,地域方言是随着共同语分化发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但地域方言的新词、语法格式等与共同语有相当大的共同点;而亲属语言中的词语、语法格式等不断扩大自身的特点,并向不同方向加速分化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立的语言系统。
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方言还是不同的亲属语言,主要取决于社会分化的程度以及共同语是否继续存在。
六、探寻中国方言之美:适合方言朗诵的经典文章推荐
方言的魅力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流传着众多丰富多彩的方言,每一种方言都蕴藏着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方言朗诵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达形式,既能展现方言的韵味,又能传承着久远的历史与故事。
推荐的适合方言朗诵的经典文章
以下是一些适合方言朗诵的经典文章,它们不仅在文字表达上具有特色,更是对方言文化的珍贵呈现:
- 《茶经》:这是一部集古代农耕文化、茶文化和方言艺术于一体的经典之作。文章以方言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古代的茶叶采摘与炒制的场景,语言生动鲜活,适合用方言进行朗诵。
- 《岳阳楼记》:著名文学家茅盾的《岳阳楼记》以其雄浑的气势和优美的文辞闻名于世。在方言朗诵中,可以更好地展现文章的文学魅力和历史的底蕴。
-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描绘了草原的壮阔场景以及离别之情。方言朗诵可以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与诗篇的意境。
方言朗诵的意义
方言朗诵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通过方言朗诵,人们能感受到方言所承载的鲜活生活和深厚文化,也能更好地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同时,方言朗诵也为方言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重要平台,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方言的魅力。
无论是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还是漫步在静谧的乡村小巷,方言朗诵都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将人们带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之中,让方言的美妙得以传承与发扬。
感谢您阅读本文,通过本文,希望您能更好地了解方言朗诵的魅力,也能更多地关注和支持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七、三官寺赶集:探索中国传统赶集文化的乐趣
三官寺赶集
赶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农耕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赶集不仅是人们解闷放松的方式,也是交流商贸、体验农村生活的平台。三官寺赶集作为中国赶集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赶集活动的起源
赶集活动源自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那时,人们没有超市和网购,只能通过赶集的形式购买所需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赶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传统的集市活动,延续至今。
赶集的时间通常与农历的节气有关,各地的赶集日常常会设在每月的初一、十五等较为特殊的日期。当天,人们会相约前往集市,进行交易和交流。在古代,一些大规模的赶集活动也会伴随着庙会、戏曲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节目。
三官寺赶集的特色
三官寺赶集是中国赶集文化的代表之一。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三官寺赶集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赶集市场。每年的正月十九日和十九日之后的初六、初八,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三官寺镇,参与这一盛大的赶集活动。
在三官寺赶集,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传统民间表演,如杂技、魔术、踩高跷等。此外,还有各种特色的商品贩卖,包括农产品、土特产、手工艺品等等。赶集的人们可以体验到浓厚的乡村生活氛围,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
三官寺赶集的意义
三官寺赶集不仅仅是一次赶集活动,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赶集这一形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体验乡村的宁静与淳朴。此外,赶集也为农产品的交流和销售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总结
三官寺赶集作为中国赶集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提供了一个购物和交流的场所,更传承和保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乡村的魅力。三官寺赶集的存在,让人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谢谢您看完这篇关于三官寺���集的文章,希望能带给您对中国传统赶集文化的新的认识和体验。
八、中国方言岛有哪些?
干嘛”“腻歪”“拐子”“幺蛾子”“大尾(yǐ)巴鹰”“起哄架秧子”“垫巴垫巴”“剋饭”等幽默风趣、特色鲜明的天津方言,既不同于北京话,也不似河北、山东口音,而且使用范围基本限于市内六区,作为全国使用范围最小的一个方言“孤岛”,其与淮北平原地方方言十分相似。上世纪8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李世瑜多次前来固镇、蒙城、宿州寻根溯源,通过实地寻访、城乡调查、学术考证,确定天津话的基础方言就来自于固镇、蒙城、宿州一带的淮北平原。
明代军屯,燕王扫北
延续600年的天津方言,在文学、影视、话剧、曲艺、小品等文艺作品中常被使用,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天津话的起源目前有三种说法,而其中的第三种说法最为可信,即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皖北地区迁徙而来,因此天津话的发源地在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天津话与北京话大相径庭,也不同于河北等地方言,这种“方言孤岛”现象,引来诸多研究者的强烈探究欲。天津方言来自哪里,一直以来争论不休。一种说法是,天津话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说法是从民间传说出发,不少天津人都听老人讲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记载,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话来自山西;第三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安徽淮北地区移来的,因此天津话来源于皖北。
对于前面这两种说法,虽然研究者试图以民间传说故事加以佐证,但因为没有语言文化传承资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所以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为了弄清天津方言传承的历史谜案,上世纪8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李世瑜教授多次前来固镇、蒙城、宿州等地寻根溯源,通过多次实地寻访、深入细致的城乡调查和严肃认真的学术考证,最终,李世瑜教授确定天津话的基础方言就来自于固镇、蒙城、宿州一带的淮北平原。
天津自古是一座移民城市。明代以前,天津一带很少有人居住。明代实行军屯制,武初年,朱棣被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遵照“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随军去”诏令,从家乡凤阳府一带抽丁,带去大量官兵,按军事组织形式安置到天津一带军屯。大批家乡子弟兵安顿下来后,携带家眷在天津聚居,“家庭承袭,邻里相望”,“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这段人口迁移的历史就是著名的“燕王扫北”。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后亲赐天津这个地名,筑城设卫,又从包括固镇在内的沿淮一带带走一部分士兵。在较短时间内,移民人数之多、稳定性之强,史上无可比拟。从安徽及苏北北上的军人及其家眷、亲属由此很快成为天津最大的、占有压倒性语言优势的群体,其他地区的人口则较少,他们不仅是天津的上层阶级,所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为天津的强势语言。晚清,天津也是淮军(军士多来自安徽江淮地区)的大本营,这些淮军最终都成了天津人。清末,津浦铁路的修建使两地的语言、风俗再次交融。所以淮北方言一直成为天津地方的强势语言,与周边的河北、北京等地方言的语音、语调明显不同。天津曾建有安徽籍高官的6座祠堂,充分说明当年安徽人在天津的重要地位。
语言传承造就“方言孤岛”
上世纪80年代,天津著名历史学家李世瑜教授首创“天津方言岛”学说后,天津多次前来蚌埠、固镇寻根溯源。通过多次实地田野寻访、城乡调查、学术考证,确定天津话的基础方言就来自固镇、蒙城、宿州为中心的淮北平原,尤与固镇极为相似。两地不仅乡音一脉,语音、声调、调值、调类及变调规律基本一致,饮食习惯、民俗也十分接近,如出一辙。
到了清朝,天津改为州,后来改为府。天津在清代也是淮军的大本营。天津同北京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且天津还是离京城最近的大都市,不少官员、贵族等在此做官或修宅。因此,宫廷用语开始影响天津话。此时,天津话开始同北京话有了双向影响。天津话与北京话出现了大量相同的词汇与读音。而从清朝晚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很多曲艺形式,包括京剧、相声、京韵大鼓等都经历大发展,不少艺术家在京津两地演出,其中不乏名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话与天津话的相互影响。如“捅漏子”的“漏子”,原本是北京话;而“糟改”原本是天津话,但在京津两地都有使用。
到了现代,尤其是随着推广普通话的进行,天津话已经开始靠近普通话,一些词语只在老人的口中能听到,年轻人很少使用。李世瑜多次实地考察后发现,蚌埠、凤阳一带方言与天津话的阴平(一声)都读低平调,其他的音调与天津话有些许差异,特别是天津话里没有入声字,而蚌埠、凤阳的方言都保存了许多入声字。而宿州地区的方言则与天津话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话与当地人对话中,当地人甚至没能认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见其接近程度。周恩来总理是淮安人,他虽然在天津工作学习生活过,但他后来为人熟知的口音并不是那时候形成的,而是他的家乡话。这样,他的口音为什么听起来很像天津话就不难理解了。
九、揭秘中国方言小品: 细说婆媳情
探究中国方言小品
中国方言小品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既包含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又充满了幽默和温暖。这些小品以其生动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情感,在中国广受欢迎。其中,婆媳情是一个触及家庭生活、贴近生活的主题,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婆媳情的地域魅力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众多地域特色鲜明的方言小品,它们以各自的细腻表达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在表现婆媳情这一主题时,各地方言小品展现出了不同的家庭故事和情感碰撞。京剧中的《拾玉镯》,川剧中的《做媳妇的好日子》,粤剧中的《妈妈舅舅》,都深刻展现了中华传统家庭中婆媳之间的恩怨情仇。
小品细说婆媳相处之道
在方言小品中,婆媳情常常通过幽默风趣的表演,将矛盾冲突化解、和谐相处的智慧传递给观众。无论是婆婆的严厉教诲,还是媳妇的聪明反击,这些小品都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诉说着婆媳之间的相处之道。在现实生活中,观众通过方言小品不仅能够感受到婆媳之间的矛盾和爱意,也能够汲取到相处之道的智慧。
结语
中国方言小品以其鲜活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多样性,而婆媳情这一题材更是贴近人心。希望通过这些小品,观众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受家庭关系中的温情与矛盾,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理解包容和珍惜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
感谢各位读者看完这篇文章,通过中国方言小品的婆媳情这一主题,或许能带来对家庭生活的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十、中国方言的空间演变?
1、中国古代方言的含义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本质;2.秦汉以后中国境内规模人口的多次迁徙浪潮;3.中国语言的分布格局演变以及方言形成类型;4.汉语南方方言的语言年代与百越苗蛮语言底层;5.汉语方言的分区原则和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基本观点是,肇始于永嘉之乱,大量居民的迁徙致使中原汉语分化为北留汉语和南迁汉语,日益兴起的汉语化进程彻底打破了汉魏以来中国境内的语言分布格局。
特别是南迁中原汉语的纵(沿江中原汉语带)横(中原语言南流走廊)T字型语带,奠定了后世汉语方言格局的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