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渠书的译文?
河渠书译文如下:
《尚书·夏书》上说:大禹治理洪水的十三年中,经过自己的家门口而不进去。在陆地上行走要坐车,在水中行走要坐船,在泥泞中行走要踩木橇,在山路中行走则乘轿。天下被划分为九个州,顺着山势疏浚河流,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制定贡赋等级。开通九州的道路,堵塞九州的湖泽,估量九州的山地的物产。但是黄河泛滥成灾,对中原地区的损害尤其严重。所以集中力量治理黄河。于是疏导黄河,引导河水从积石山开始,经过龙门,南行到华阴县,由此折而东下,经过砥柱山和洛州河阳县的孟津、雒汭,一直到达大邳山。大禹认为大邳以上黄河流经的地区地势很高,水流湍急凶猛,很难在平地通行,多次冲毁河堤,造成水灾,于是开凿两道河渠将黄河分流成两条,引黄河东流直接入海,其正流往北通过高地,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分拨成九条支流,然后又汇合成逆河,流入渤海。九州的河川既然已经疏通,九州的湖泽已经分泄,华夏诸国得以安宁,大禹治水的功绩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从大禹治水以后,后人又从荥阳城下引黄河水往东南方流经,成为鸿沟,水流把宋、郑、陈、蔡、曹、卫各国链接起来,分别于济水、汝水、淮水、泗水相会。在楚地,西方有渠道连通汉水、云梦泽一带,东方有沟渠通达江、淮之间。在吴地,有渠道连通三江、五湖。在齐地,则在菑水和济水之间修渠连通。在蜀地,蜀郡守李冰凿开离礁,用以避开沫水造成的水灾,在成都平原开凿两条江水支流。这些渠道都可以通航,多余的水则用来灌溉农田,给百姓带来了很多便利。至于渠水经过的地区,人们往往开凿一些支渠引水灌溉农田,流入田地中的水渠的数目要以万亿来计,但是由于规模小,不值得计数。
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县的农田,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富裕起来。
韩国听说秦国喜好兴建工程,想借此来消耗秦国的国力,使它物力侵犯山东诸国,于是派水利专家郑国做间谍,找机会游说秦王,劝说秦国修一条水渠,引泾水从中山起西到瓠口,傍依北山向东流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计划用它来灌溉田地。在施工的过程中,秦王发觉了郑国的计谋,秦王打算杀死郑国。郑国说:“当初我的确是被派来做间谍的,然而水渠修成功后也确实能使秦国获得利益呀。”秦王认为这话有道理,最终让郑国继续主持开渠的工程。水渠开通以后,引来淤积混浊的泾河水,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四万多顷,亩产都达到了六石四斗。于是关中地区变成了沃野,再也没有饥荒的年头了,秦国因此富强起来了,最终吞并了诸侯各国,于是把这条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汉朝建国三十九年,到孝文帝时,黄河在酸枣县决口,东边的金堤被冲垮了,于是东郡发动了很多兵卒堵塞决口。
这以后经过四十多年,到了当今天子元光年间,黄河又在瓠子决口,向东南流入钜野泽,将淮水、泗水连通成一片。于是天子命汲黯、郑当时调发民众、罪徒去堵塞决口,往往是刚刚堵好就又被水冲毁了。这时候朝中的丞相是武安侯田鼢,他的奉邑是鄃县,鄃县地处黄河以北,而黄河决口向南泛滥,所以北边的鄃县没有发生水灾,收成很好。田鼢对皇上说:“江河决口都是上天的安排,不能轻易地凭借人力强行堵塞。即使将决口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此外,那些看云气天象的和使用术数占卜的方士也认为田鼢说得对。于是天子很长时间不再处理堵塞决口的事。
当时郑当时出任大司农官职,建议说:“过去关东地区运粮沿渭水逆流而上,运到长安估计需要六个月才完成,水运全程有九百多里,途中还有很多难行的地段。如果开凿渠道引渭水从长安开始,沿着南山而去,到达黄河才三百多里,是一条直路,容易行船,估计只需要三个月就可以运完;而渠道附近有田地一万多顷,又可以得到渠水灌溉:这样可以节省水运的时间和人力,并且使关中土地更加肥沃,从而使收成更好。”天子认为有道理,就派齐人水利专家徐伯进行勘测,确定河道走向,一下子发动士卒数万人开凿水运渠道,历时三年完工。漕渠开通,用来水上运输,非常便利。从这以后,水运就逐渐多起来了,水渠一带的百姓也能得到渠水灌溉的利益。
这以后,河东太守番系说:“从山东用船运粮西行入关,每年有一百多万石,途中经过砥柱这个行船危险的地区,运粮船只沉没很多,损失很大,而且耗费也很大。如果开挖河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一带的土地,引黄河之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估计可以造田五千顷。这五千顷土地原来都是河边被遗弃的荒地,百姓在那里打草放牧,如今加以灌溉耕种,估计可以得到粮食二百万石以上。这些粮食沿渭水运到长安,与直接从关中收获并无两样,那么可以不再从砥柱以东漕运入关了。”天子认为有道理,发动士卒数万人修渠造田。几年以后,黄河改道,渠水不足,种地的收成还不够用来补偿种子的费用,时间长了,河东的渠田就荒废了,交给从越地迁来的百姓耕种,只收少量的赋税。
这以后有人上书,是为了想打通褒、斜道和便利漕运的事宜,天子把这件事交给御史大夫张汤处理。张汤详细了解后,说道:“从汉中达蜀地要经过故道县,故道县有许多斜坡,回环绕远。如今要凿通褒、斜道,少斜坡,路程与故道相比缩短了四百里;并且褒水和沔水相通,斜水和渭水相通,都可以通行运粮船只。水路运粮从南阳往上逆行沔水进入褒水,从褒水登陆,走陆路到斜水,其间有一百多里,用车转运,再从斜水往下驶入渭水。这样一来,不仅汉中的粮食可以运来,山东的粮食从沔水而上不会遇到阻隔,比经过砥柱水运便利。而且褒、斜道附近一带盛产木材竹箭,可以和巴蜀地区媲美。”天子认为有道理,任命张汤的儿子张卬担任汉中太守,调发数万人修筑一条长五百多里的褒斜道。这条新道果然很方便,而且路程短,但是水流湍急,多礁石,粮船不可通行。
这以后庄熊罴说:“临晋城的老百姓愿意凿穿洛水,筑成水渠,引洛水灌溉重泉城以东的一万多顷的盐碱地。倘若真的引来水,可以使每亩的产量达到十石。”于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徵调了一万吐司卒开凿水渠,从征县引洛水到商颜山脚下。由于渠道容易塌方,于是沿着河流打井,井深达到了四十多丈。由于沿线到处打井,井下互相连通,因此水流通行。水在地下流,穿过商颜山,东行到山岭之中十多里路。井渠的产生由此开始。开凿井渠的时候曾掘出龙骨,因此这条水渠被命名为“龙首渠”。龙首渠开凿了十多年,有些地方通畅了,但并没得到多少好处。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以后二十多年,每年都因为黄河泛滥没有好收成,这种情况在梁地和楚地更为严重。天子已经举行了封禅,并巡祭了天下的名川大山,第二年,天旱,据说是上天为了要晒干泰山封坛的土因而少雨。天子于是派汲仁、郭昌徵调数万士卒堵塞瓠子决口。天子在万里沙祭祀过后,回来时亲临黄河决口的地方,把白马、玉璧沉入河中祭祀河神,命令所有随从的大臣官吏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来填塞黄河决口。当时东郡百姓只能烧草做饭,因为柴薪缺乏,就砍下淇园的竹子用来作堵塞决口用的楗桩。
天子已经亲临黄河决口的地方,悼念堵塞决口的事没有成功,于是作歌吟唱道:“瓠子决口啊,有何办法啊?水势汪洋浩大,州闾都成了河!都成河了啊,大地不得安宁,人们无休止地挖土堵塞决口,可是眼看山都被挖平了。决口仍然没有被堵住,流入钜野湖的水仍然泛滥不止,鱼儿遍地都是啊,水已迫近天边。黄河正道废弛,离开了正常的水流,蛟龙因而驰骋啊,正打算远游。但愿神灵光大,使黄河回归原来的河道吧,我若不来巡行封禅啊,如何能知道外边有这样大的水灾!替我告诉河伯啊,为什么这样狠心,泛滥不停止啊,使我们发愁!像啮桑这类的城邑都漂起来了啊,淮水、泗水都满了,黄河长久不回正道啊,但愿水流变缓慢。”又有一首歌说:“黄河浩浩荡荡啊,激起滚滚波涛,北渡迂远啊,流急难疏浚。人们用草埽来堵塞决口,又把美玉沉入河中来祭祀河伯,河伯即使答应了,然而柴薪却不够用。柴薪不够用啊,这全是卫地人的罪过,因为他们把柴薪都烧光了,田野呈现一片凄凉,用什么方法来防御水灾!只好把淇园的竹子砍掉,用来打桩立石来填塞决口,宣房堵塞成功啊,这样众福都来了。”就这样,终于堵塞了瓠子口,并在当地修筑了一座宫殿,名叫宣房宫。又修了二条大水渠引导黄河向北流,恢复大禹时的水道,梁、楚地区又重新得到安宁,没有水灾了。
从这以后,负责河渠事宜的官员争相谈论水利的事。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都引黄河之水和川谷的水用来灌溉田地;关中地区的辅渠、灵轵渠引川中诸水;汝南、九江两郡引淮水;东海郡引钜定泽的水;泰山脚下引汶水:都开凿渠道用来灌溉一万多顷的田地。其他小的水渠以及噼山凿通的水道,不可尽数。但最著名的工程还是在宣房治河的工程。
太史公说:我曾南游登上庐山,察看大禹疏导的九江,又到了会稽太湟,登上姑苏山,眺望五湖;向东行察看了洛汭、大邳,迎着黄河向上,走过淮、泗、济、漯、洛诸条河渠;西行瞻望了蜀地的岷山和离碓;向北游行,自龙门到达朔方。深切感触:厉害呀,水既能使人获得利益,又能使人受到损害!我随从天子出行,也曾背柴薪堵塞宣房决口,感伤天子所作的《瓠子》歌,因此写下了《河渠书》。
二、河渠书成书年代?
《河渠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章,列于《史记》卷二十九。这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记述从大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黄河瓠子堵口及其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包括防洪、航运、灌溉等。全文所涉及的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深刻地反映了司马迁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此书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成为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三、江河渠沟的区别?
江河属于同一级别,没有具体区分方法。
沟属于流水冲刷出来的小型地貌。渠属于人工开凿的引水设施,
四、河渠汛期分级管理原则
河渠汛期分级管理原则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当今社会,如何有效地管理河渠汛期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探讨河渠汛期分级管理的原则,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什么是河渠汛期分级管理?
河渠汛期分级管理是指根据不同河渠的水位、流量、地理位置等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应对汛期可能发生的水灾。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级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河渠汛期分级管理原则
1. 科学性:河渠汛期分级管理应该基于科学的依据和数据,对不同区域的河流和水道进行合理分类,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 灵活性:管理措施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变更,以适应不同时间、地点和情况的变化。
3. 差异化:针对不同的河渠和水道,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措施,根据其特点和历史经验来确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4. 预防为主:在河渠汛期管理中,应该强调预防为主,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灾害发生,减少损失。
5. 整体性:河渠汛期分级管理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管理措施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河渠汛期分级管理的重要性
河渠汛期分级管理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破坏,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同时,河渠汛期分级管理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专家、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只有通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
结语
总之,河渠汛期分级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完善管理措施,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希望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河渠资源,避免灾害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五、司马迁的《河渠书》?
《史记·河渠书》-正文 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河渠书》是其中一个专篇。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史记·河渠书》另一贡献是首次明确赋予水利一词以治河修渠等工程技术的专业性质,从而区别于在它以前的先秦古籍中所谓利在水或取水利等泛指水产渔捕之利的一般范畴。《史记·河渠书》的诞生,为水利史学科建立了第一块奠基石。历代相承的“水利”概念,溯源于此。此书历来随《史记》流传。较通行的《史记》有1959年中华书局校点本,曾多次再版发行。六、香河渠口烧肉条的做法?
1
首先呢,准备好带皮的五花肉,不肥不瘦的那种最好。
2
然后把肉清洗干净,用刀切成块儿。
3
然后锅中加水,放入肉块二还有香料,香料可以放八角,生姜,大葱段用来去腥。
4
当肉煮至六七成熟时捞出,锅里剩余的汤汁撇掉浮沫把汤汁倒在小碗里备用。
5
然后锅中放入清水冰糖,大火熬制,看着粘稠发黄差不多就可以了。
6
最后将五花肉刷上糖放入锅中炸制,这样烧肉条基本就算制作成功了。
七、定州市漕河渠有水吗?
定州市漕河渠有水。自2020年10月27日上午8时漕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开始通水,预计放水两个月。经满城区、高新区进入漕河段,经漕河流至白洋淀。漕河通水是大家期盼的大事、好事。对徐水生态修复、河道环境整治、大气污染治理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八、《河渠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水利通史是汉代司马迁著的《史记.河渠书》。该书记述了上从禹治洪水,下到汉元封二年(109年)黄河瓠子堵口,及黄河洪灾及修疏河渠的史实。
作者考察了许多河流、水系及地区,总结了汉武帝时黄河瓠子决口和堵口的经验教训,深刻指出了水与人生存的相关关系。辩证地分析了水存在着利与害两个方面。书中提到的水利内容包括有:“穿渠”,即开挖灌溉排水沟及运河;“溉田”,即灌溉农田;“堵口”,即修复洪水冲毁的堤防。
九、jy在河渠图纸上说明什么?
JY在土木工程中表示:指暖通的加压送风井。
十、辛集市顺城街在哪?
信誉楼南侧那条东西走向的小街,昊华市场东门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