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集市问答西部乡村集市网

如何看待文化强国?

179 2024-10-21 09:18

一、如何看待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的意义:

1、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独特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在当今世界,文化是“软实力”,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竞争。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3、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如何看待山寨文化?

山寨文化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存在的,之前是手机行业比较多,小米出来以后慢慢的国产手机都走上了性价比的道路上,山寨手机自然也就没落了,但是其他行业的山寨货还是不少,比如名牌包,鞋子,衣服,,,都存在很好好方法的山寨货。拼多多,淘宝也是这些山寨的阵地。但是山寨货也是有用的,毕竟拉低了价格。质量嘛?多少钱买多少东西。

三、如何看待文化侵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化侵略”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是强势国家为了达到同化控制它国或民族而采取对它国或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挤压。它以否定原有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鼓吹自身文化的先进优秀作为主要手段,并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一系列方式来伪装侵略的本质。

“文化入侵意味着是一种狭隘的现实观”,一种固定不变的世界观和巴某种世界观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野蛮行径。它意味着侵略者的优势,和被侵略者的劣势,以及前者占有后者又担心失掉他们而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准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侵略者的行为在利益的推动下而不断强化,引起了受侵略国家和人民的警觉,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源源渗入,引发了国人文化上的忧患意识。

“文化侵略”可谓帝国主义最新形式,西方文化向东方的输入,本质上说是现代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一种精神上的征服与侵略。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侵略与征服,要比武力侵略与征服更容易达到目的。

四、如何看待狼性的文化?

狼性文化是个团队中,团队拼搏及合作,但也要正确的运用

五、关于如何看待文化的名言?

1、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一种宝贵的习惯。作者:高尔基

2、加上我们的文化向来着重教育,我们传统精神,强调自力更生,重视企业才能,因此我们亚洲人也就成为区内十分宝贵的资产。

3、文化越高,劳动越受重视。作者:罗雪尔

4、西文生活的多姿多彩场景是源于它潜移默化的法则。西文国家的普通公民没有意识到,一个住在阁楼里的画家,一个不太出名的音乐家,或者一个专门写些莫名其妙诗句的诗人,都是为他自己在生活中所重视的一切赋形的魔术师。统治者也很少去考虑这类事情,他们认为,不值得为这些琐碎的事浪费时间。西文实施的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去帮助每一个在不同文化领域工作的人。因此,这些人在无私地追求自己的奇思怪想的同时,不得不孤军奋斗,忍受贫困的生活,常常有些艺术家死于饥饿;在他们身旁,愚蠢的富人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置他们的钱财而花天酒地,听凭他们昏暗的神智引导挥金如土。作者:米沃什 出处:被禁锢的头脑

5、但这种文化在中国却很难存在,我们文化特别重视人的身份,我们必须分清君臣父子主子奴才后才可对号入座,并且在其中获得个人空间及安全感,这是我们文化中劣根性,要知道,在一个活跃的社会中,个人身份是相对的,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的。作者:石康

6、法国和英国仅仅隔了一道海峡的邻国,可说起一些习惯,特色,文化等等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饮食及餐桌文化:英国人吃饭的规矩是,在没有进食的时候双手要放在桌下。而法国人却刚好相反,他们给出的餐桌礼仪是,双手应该老老实实的放在餐桌之上,原因是为了避免双手处在桌下做些与吃饭无关的不雅动作,比如抠手,揉大腿甚至揉邻桌的大腿等一些调情事情的发生。法国这个不太“正经”的国家,在面对饮食而显示出的庄重也是让英国人敬佩的。在现任法国总统奥朗德出现这一“桃色绯闻”中,法国人终于在对这位总统呼呼下滑中的支持率,踩下了个急刹车,由此更加可见法国人对美食的重视和尊重。作者:彼得·梅尔 出处:吃透法兰西

7、德国是一个崇尚文化艺术、重视美育的国度,在人群中很难找到不了解音乐、不懂乐器的人。这或许是德国人为什么富有创造力的谜底之一。

六、如何看待楚国的铜文化?

楚人在铸造青铜器的时候,他们的准则主要不是模仿,而是创造。他们所追求的,是根据自己的传统,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表现自己的风格和气派。于是,至春秋中晚期,楚国青铜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主要体现在器物的形制、纹饰、铭文及其组全形式诸方面。

七、如何看待中国的酒文化?

导读: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一句描写对于酒的痴迷,“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华上下五千年,悠长充满文化底蕴的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酒文化史。古代诗人以酒为乐,更是以酒为排忧解难的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国是饮酒人的乐土,地域不分大江南北、人不分老少,饮酒之风,经千年而不衰,从而形成了一种特色的酒文化。同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更表示的是一种礼仪谦卑、一种热闹氛围、一种淡薄心境??

酒在社会生活中如同添加剂,增添了氛围,结交了朋友

生活中,酒能增进感情,更能吐纳百川

也许这时候有人会说,中国的酒如何是一种文化,到底文化在哪里?到底是酒的文化,还是喝酒的文化?在我们看电影中,对于西方人来说,酒是一种儒雅的社交文化。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酒只是添加剂,喝酒才是文化。在老外那种一见如故甚至一见钟情的时候,似乎喝酒只是一种品味甚至一种社交文化。而中国人不喝酒的时候,一副儒雅甚至含蓄的无话可说,趣味淡淡,谈锋平平,连笑容也是一丝丝的牵强。然而,那感情深一口闷的酒过三巡,那三巡之酒,血脉阵阵推波助澜,严防死守的心扉完全敞开,想说就说,再也不像喝酒之前,要把一句话的语法修辞逻辑都想明白了才姗姗开口。总之,酒宴上,千言万语,无非归结一个字“喝”!

在酒宴上,一种与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劝酒文化

其实,酒的社交功能并不是老外独有,中国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时间较长。唐代的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清朝时期,很多公家买单的宴会甚至持续三五天,这些既是社交活动,也是政治活动。贯穿宴饮活动的,除了丝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国历史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各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宴会。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

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不管是劝酒还是敬酒,我们都会看到人间百态,有酒量的人:“东风吹,战鼓擂,如今的喝酒谁怕谁!”;而没有酒量的人:“互相推搡,各种理由推脱,整个场面兴趣全无?”;更有豪气的人:“客人喝酒就得醉,不醉不归!”;而一些能喝酒却含蓄的人:“我真不能喝了,我已经醉了,却发现压压根脑袋异常清醒”!总之,大家都喝醉了,神马都是浮云??

喝酒虽好,真不能贪杯哦

很多人觉得别人豪气喝酒自己一定不能输给别人,于是乎把自己喝趴下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以前有位我山东的大学朋友,大学期间考驾照,得益于教练的细致教导顺利通过,为表感谢就请教练喝酒吃饭,大家相比知道山东人比较能喝酒,于是拿起杯子先是一杯白酒下肚,慢慢的喝的有点多,没控制住,本来自己喝半斤是最大限度,结果多喝了一杯,最后酒精中度中毒,还是大家一起抬着去医院,所以,从这件事来说大家一定不能贪杯。

在古代,酒在政治计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酒的社会化、社交化必然导致酒的政治化

酒的社会化、社交化必然导致酒的政治化,在古代。喝酒是天子、诸侯、权贵的专利,以酒来维护特权,巩固统治。很多时候,酒局已不是单纯的酒局,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酒,成就了成王败寇。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济公

楚汉之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于鸿门摆下酒宴,目的在于严惩先入关中的沛公刘邦,刘邦因为势力小不得屈服而去赴宴,可谓是诚惶诚恐。然而,项羽却犹豫不决,不忍立下毒手,终使得刘邦安然脱险。对于这段故事,毛主席也在1949年解放南京时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千秋佳句。

杯酒释兵权,酒还有巩固政权之作用

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总感政权不稳固,有“尾大”之患。他从五代的更替中总结出一个规律:兵权过多的掌握在武将手中,皇帝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便极易导致政权的解体和叛乱的发生。为防止“黄袍加身”的事件在自己的武将身上重演,他决心收回军权,便借酒演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一戏。朱元璋当皇帝后,总担心过去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战功卓著的将领们会危及他的皇权,就以设酒宴庆功行赏为名,把所有有名望的将领和功臣都招进京城赴宴,然后将庆功的大楼一把火烧成灰烬??手段之残忍,计谋之阴险,亘古未有!

酒是一种侠义之士的豪气展现

《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可谓是家喻户晓,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还有黑旋风李逵更是喝酒吃肉徒手干掉老虎一家。还有那个三碗不过岗赤手空拳在景阳冈打死老虎大虫的武松,所以说,就在侠义之士来说就是一种豪气的展现。

总之,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人雅士离不开酒,英雄豪杰离不开酒,官员权贵离不开酒。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茶叶和蚕丝,还有那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

八、如何看待中国的玉文化?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而且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说玉是华夏文明的基石,那么玉文化则是华夏文明的脊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九、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来进行保存,但对于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民间祭祀、民间歌舞、民间口传文学、民间的各种劳动知识、生产技艺等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我们将如何保存,如何让其继续存活在其生长的文化空间中,这是一个新时代所遇到的新问题。

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历史发展状况。就我们国家来说,初解放时,曾移风易俗,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到文化大革命时,在“破四旧”、“消灭封资修”的浪潮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几乎全部涤荡而尽。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许多旧的传统和地方性文化又开始得到恢复。但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城市化的加剧,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侵染,那些存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传统地方性文化又再次受到冲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视媒体的普及使人们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模仿西方,同时,大量的青壮年农民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到远方的城市打工。开始是只身而去,随着在城市里站住脚便将全家人迁居而去。笔者近两年到农村做考察,发现农村的人口正在迅速的疏离化。有的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有的全家都已迁居到城市。笔者今年过年曾到陕北的农村做考察,走过好几个村庄,村中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外打工,仅仅只是过年时回家几天。还有不少人家已全部搬到城市,房子空在那里过年也不回来,这样的人家在村里几乎占到三分之一。如果农村里的这样状态再继续下去,不仅传统的农业生产会衰退,传统的手工技艺会无人继承,而且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的乡村文化及风土民情也将面临消失的危机。

保护不仅仅是目的,重要的还要继续存活,作为一种静态的物的保护,相对的来讲比较容易,但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让其继续存在于我们的当今社会之中,却是不太容易的。有关这类问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做过不少的探讨。我国的云南省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还有在挪威政府的帮助下,在我国贵州梭嘎地区也设立了生态博物馆,这些试验都是将所有的文化遗产保存在其原有的文化空间中,其做得如何,笔者手中没有翔实的资料。但笔者认为,其经验我们可以参考,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在七十年代,日本也曾遇到目前中国所遇到的同样的问题,高学历化之下的年轻人渐渐离乡他走,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除了农业之外,农村再也没有其他的产业,传统的乡村手工业消失了,传统的乡村的民俗传统也冷寂了。日本人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日本传统的乡土文化将面临灭迹。于是他们开始了一项社区营造工作。

这项工作的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对“社区”的认识,一个村庄、一条街道、一个街区、一个小镇、一座城市,都可以是一个社区,唯一的条件是居住在这个有限范围里的居民,都具有共同体社区的认同意识。日本的宫崎教授认为:“社区乃是各自有其固有历史的人类生活空间”,因此,任何社区都有其固有的历史,都有其承继先人们所累积到今天的固有的生活文化。但如何认识这些文化,并将这些文化不仅在社区中继续保留,而且还让其得到继续的发扬光大,这就是社区营造的基本理念。农村人总是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很贫乏,但日本社区营造的倡导者宫崎教授在其文章中写道:“人们似乎完全忘却了‘清新干净的空气,’‘美丽的山川’,‘优美的自然景观’,‘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浓厚的人情味’等等,在都市中绝对无法接触到的农村情景。”也就是说不仅仅世世代代在我们生活中流传的民间习俗、民间传统是我们所需要保护的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就这些文化遗产所存在的自然空间也同样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贵财富。

用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我们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发动民众参与,要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家乡有许多值得自己热爱和保护的文化传统,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及珍贵的自然资源。对于当地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生产技艺资源、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更需要老人们的回忆、口述与演示。这里首先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因为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储存方式,不是在文献中,也不完全是在一些传统的器物中,而是在人们的大脑里,在人们的记忆里,在人们操作的双手上,在人们的歌喉里。因此,拥有这些记忆、掌握了这些表演技能和劳动技能的艺人们和老人们,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要依靠他们的口述、表演记录保留下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同时我们还要依靠他们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一部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继续存活在我们当今的文化空间中。

第二个问题是,一定要注意收集和整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各种道具、器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有一定的物质载体的,没有了这些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难以体现。如代表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特征、艺术风格、生活方式、历史遗迹的传统民居、桥梁、祠堂等建筑物,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各种服饰,还有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及节日庆典表演时的各种道具、各种民间雕刻、民间工艺品等。另外,还有大量的能体现各种生产技能的劳动工具、运输工具等;大量的能体现传统生活方式的各种家用器具,包括家具、炊具、茶具、酒具、烟具等。如果有条件的话,一些村可以将收集来的这些资料,建立村史博物馆。如果没有条件至少可以以县为单位建一个当地的民俗博物馆。规模不一定大,但一定要能真实地反映当地人的文化历史、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艺术创造等。

在保护的前提中,我们还可以考虑是否进行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发展的工作开展的可能性,让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存活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并给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这也许比单纯的保护更难,也更值得做,但如何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做,这值得探索与尝试。当然,这一定要有很好的考虑,不然很可能是杀鸡取蛋。

十、现在如何看待筷子文化?

筷子文化是指使用筷子这种餐具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礼仪规范。对于筷子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历史悠久: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筷子被称为“箸”,最早的筷子可能是用来捞汤羹里的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筷子的制作材料和形状也不断变化,成为了中国独特的饮食工具。文化内涵:筷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例如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天圆地方”。筷子的成双出现,也与古人遵循的太极阴阳理念有关,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组成,合二为一。全球传播:筷子的使用方法和文化传播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筷子成为了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华文化。总的来说,筷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规范,也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