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家姑娘原唱?
土家姑娘
演唱:七音
词:乌江野夫 刘川郁
曲:乌江野夫
编曲:乌江野夫
出品人:乌江野夫
桃花源响起木叶情歌
粉红的花瓣片片飘落
我把孤独装进行囊
来到了吊脚楼晒太阳
暖暖的阳光沐浴身上
暖暖的你走进我心房
静静的聆听你的歌唱
看见你转身时羞涩模样
木叶情歌越唱越远
姑娘的长发随风飘扬
喝一杯后坪苦荞美酒
多想和你诉说衷肠
酉水河清清小船摇
我想做那个武陵郎
轻轻的亲吻你的脸庞
不去问哪里是故乡
土家姑娘 清澈明亮
土家姑娘 甜美大方
你的眼睛就像是天上的太阳
照亮了我心中暗淡的忧伤
木叶情歌越唱越远
姑娘的长发随风飘扬
喝一杯后坪苦荞美酒
多想和你诉说衷肠
酉水河清清小船摇
我想做那个武陵郎
轻轻的亲吻你的脸庞
不去问哪里是故乡
土家姑娘 清澈明亮
土家姑娘 甜美大方
你的眼睛就像是天上的太阳
照亮了我心中暗淡的忧伤
土家姑娘 单纯漂亮
土家姑娘 温柔善良
你的笑容就像是醇香的佳酿
有了它的人生就不再有彷徨
就不再有彷徨
二、湘西土家族风俗?
习俗方面,土家男女多经过对歌相爱后再结婚,结婚仪式复杂,繁琐,并且十分讲究,结婚过程中有哭嫁的习惯。土家族在土司制度前实行火葬,土司制度后实行土葬,葬礼过程中有道士做法,死者亲属披麻戴孝,哭唱哀歌,跟随道士行丧礼,期间鞭炮轰鸣,场面看起来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才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事先选好的地方埋葬。
土家族饮食方面和汉族有所区别,闲时多是一日两餐,农忙时节一日三餐。日常主食除了米饭以外,还多以包谷饭为主,有时也吃豆子饭,红薯,土豆饭,粑粑和团撒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美食。土家族菜肴以酸辣性菜为主,比如各种各样的酸菜,辣椒是每餐必不可少的菜品。豆制品也很常见,特别 是合渣,可以少在每个土家人的心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谷饭配合渣,简直是人间极品美味。土家人喝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包谷酒,米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土家族节日众多,其中又以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其中以土家年最为隆重,又称赶年,意思就是赶在汉族前过年,大年过二十九,小年过二十八,关于这来历说法,多是与古代战争有关。
土家过年十分热闹,刚进入腊月,土家人便开始置办年货,打糍粑,做团撒,杀年猪。二十四打扫烟尘,敬灶神,过年这天,贴对联,祭拜祖先,去先人坟地焚烧纸钱,蜡烛,燃放鞭炮。团圆饭一般中午就开始吃,饭后给家禽,果树喂年饭,三十晚上燃烧旺火守年,鸡叫头遍放炮竹抢年,初一串门拜年,初三跳摆手舞,直到正月十五方散,过十五时必吃猪头肉,也预示着这年过完了,可以开始新一年的农活了。
在宗教信仰方面,土家族与汉族多相似,也是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过年过节都要敬奉祖先,祭祖食品多样化,有荤有素,有的在吃饭前,先把筷子在饭上插着静默放一会,表示让已故祖先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土家族很注重礼仪,民风淳朴,见面要相互问候,客人到来,必定盛情款待。
三、江西赶尸还是湘西赶尸?
我也只是知道湘西赶尸,不过据称很多湖南人都是江西移民,所以江西也有这种风俗也说不定。
但需要指出的是,赶尸绝对不是楼上说的那样拿杠子抬。就算尸体已经僵硬了,你到拿个杠子抬抬看,它们是否跟你走。还一抬一排,简直天方夜谭。
赶尸在湘西是个职业,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非常讲究师承关系的,就和现在说相声的要讲究师承是一个道理,主要是担心人家抢饭碗。在湘西很重视落叶归根的风俗,有的人外出做事客死他乡了,就需要有人把他的尸体运回故里,再入土为安。于是就有了赶尸这个职业。赶尸这个职业在解放前还是比较普遍的,解放后随着破除封建迷信思想,这个职业就逐渐消失了。虽然也偶尔会看到,但已经非常罕见了。
就赶尸这件事本身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跟搬运工的性质差不多。但为了让别人相信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别人干不了的,赶尸人就对外声称自己有法术,可以让尸体跟着他走(蹦)回家乡。对死者的家属而言,看着已故的亲人一蹦一蹦的跟着赶尸人回家了,也会是一种心里安慰。
四、湘西土家族服饰哪里?
湘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市,其中土家族比例较多!凤凰是一个旅游县,土家服饰可以在那里买到或租到
五、湘西土家鱼怎么做?
土家族吃的“红曲鱼”是长沙红曲鱼(扎鱼)(湘江红曲鱼),做法: 一. 首先将鱼(青.草.鲤.边都可)整理好洗净后,抹上食盐, 二, 将抹上食盐的鱼挂起风吹三,四天,待鱼体表面水分已干时,把鱼切成段或坨, 三, 将红曲和白酒混合后,将鱼块放到液体中, 四. 将粘有液体(红曲)的鱼块,放入干净的(无水)做泡采的瓦坛中, 五, 密封坛口,半年后吃时随取. 典故: 明代高濂所撰《遵生八笺》中“湖广鲊法”条,最早介绍了湖南人腌渍鱼肉时掺以红曲。明、清两代,湖南、湖北辖于同一行省“湖广”,高氏为明万历(1573-1619)年间人,特别以地区为题,可见当时只有两湖有这一鲊法。但以红曲作鲊,清末以前却仅见于湘西地区,且以苗族、土家族为主,清光绪(1875-1908)《永定乡土志》记载今张家界一带鲊鱼:“每冬月由澧水下游采买作鲊,以盐、矾腌藏,入红曲……谓之红鱼。”其中缘由,与战乱有关。以明末张献忠之乱为例,据计六奇《明季南略》载,1644年春张率部入湖南掠杀,“遂尽掳湖南船只居民,自夷陵(沅江)挽舟入川”。以致滨湖地区杳无人迹,而被掳之民“舟中乏粮,饥死大半”。继踵其后,更有清军入湘大屠杀,作鲊一技由此失传。此一技艺能在湘西保留下来,是因为那里地势险阻,幸免于兵燹之灾。至20世纪初,滨湖常德、沅江等渔区仿照生产,运销长沙、湘潭、武汉等地,这一鲊法才得以蔓延开来。
六、湘西土家族姓氏?
有很多姓氏的,我知道的有石,麻,吴,欧,隆,龙,彭等等
七、湘西保靖土家山歌歌词?
山歌
廖芬芳
走过了山头走山沟
看够了月亮看日头
东边晴来西边雨
不知是阳春还是秋
走过了山谷走山丘
石头不烂水长流
山歌如火出胸口
管它是欢喜还是愁
唱山歌
歌悠悠
悠悠的岁月不回头
不回头
顶风走
走得大河水倒流
唱山歌
歌悠悠
悠悠的岁月不回头
不回头
顶风走
走得大河水倒流
走过了山头走山沟
八、湘西赶山是什么?
湘西赶山是中国湖南省湘西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它源于湖南部分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被称为"赶山节"或"赶山会"。
湘西赶山通常在农历正月或二月进行,是为了祈求丰收、祈福和驱逐邪灵。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五彩斑斓的传统服装,佩戴面具,手持各种器械如鞭、铜锣、木剑等,组成队伍在村庄间巡游。
赶山的队伍中有表演者扮演各类角色,如妖精、神仙、妇女和男子等。他们会在队伍中跳跃舞蹈、舞剑、鞭打等,以此来驱逐恶灵、瘟疫和不祥之气,祈求来年平安和好运。
在湘西赶山期间,还伴随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包括歌舞表演、巡游、祭祀仪式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湘西地区的传统文化与艺术,也加强了当地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湘西赶山具有独特的民俗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它是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湖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九、湘西赶年的由来?
传说在明代,倭寇入侵闽浙沿海,湘西永顺土司王彭翼南奉命组织地方武装赴沿海抗击倭寇。时逢年关,抗倭大于过年,土司王号召大家提前一两日过年。据《明史》记载,三千土家族将士在浙江嘉兴一带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
十、湘西赶尸人解密?
祝尤科”的赶尸人也被历史淘汰了快一百年了,保存在人们记忆里的,恐怕只有那伸直前臂、一跳一行的僵尸,和赶尸人的铃声了。
现在探险者已经破解了“赶尸”之谜,事实上,赶尸匠都是两人合作,另一个隐藏在尸布下,个子矮小,举着尸体的头(尸体已经被肢解),在赶尸人后面跟着,而赶尸匠手中的阴锣事实上是用来赶走狗等鼻子灵敏的动物的,因为它们会闻到腐尸味。
快到目的地后,赶尸匠要扎草人,然后把尸体头和四肢绑在草人上,家人来看,都只是允许掀开尸体头部的裹尸布看看脸,然后就重新盖上了。
这就是赶尸匠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