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集市问答西部乡村集市网

鹭鸶古诗 杜甫?

191 2025-03-04 00:38

一、鹭鸶古诗 杜甫?

鹭鸶是杜牧 〔唐代〕的诗,不是杜甫的。

全诗如下: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译文

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突然,他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鹭鸶溪中捕鱼,朴白平实,似无余味,其实为后边的惊飞远去营造了气势。“一树”承“群捕”,“梨花”应“雪”字,读来晓畅自然,无一点造作之感。

这首诗在许多咏鹭诗中别具一格,而且它的最后两句也可以说是咏鹭诗中的名句。后人的一些咏鹭名句,如元代顾瑛的“白鸟群飞烟树末,青山都在雪花中”(《泊垂虹桥口占》)、清代郑板桥的“忽漫鹭鸶惊起去,一痕青雪上西山”(《潍县竹枝词四十首》)等,很可能就是受了杜牧的影响创作的。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见过鹭鸶捕鱼吗?

鹭鸶,又称鱼鹰,天生是捕鱼能手。浑身漆黑的鹭鸶休息站在船舷或竹杆上,象一群着黑衣的绅士,保持着优雅的风度。只要有鱼在渔船边游过,便迅捷地将长喙往水中一搛,溜滑的鱼儿就到了嘴里。或者哧溜窜入水里,被追逐的鱼儿往往难以逃脱了。渔人在鹭鸶的细脖子上扎了绳子,小鱼可以咽到肚子里,稍大的鱼进了嘴却卡在脖子里。渔人只须将鹭鸶脖子一勒,鱼就到了竹编的鱼篓里。

三、鹭鸶是候鸟吗?

鹭鸶不是候鸟。

候鸟是随季节不同周期性进行迁徙的鸟类。

鹭鸶是鹭科的鸟类,为大、中型涉禽。鹳形目(Ciconiiformes)鹭科(Ardeidae)鹭亚科(Ardeinae)大约60种长腿涉禽,其中几种通常称为白鹭(egret)。全世界共有(17属62种),中国有9属20种。这是一群很古老的鸟类,大约在5500万年前就已在地球上活动。鹭科亦包括麻鳽亚科、夜鹭亚科和鹭虎鹭亚科。主要活动于湿地及林地附近,它们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分布全球,热带最常见。通常安静地涉行浅水(如池塘、沼泽、湿地)中觅食蛙、鱼和其他水生动物。于近水边树林或灌丛中营巢。鹭巢常密集成群,称鹭巢群。

鹭鸶也是文学作品和中国画的主题之一。

四、什么样的鹭鸶?

具有长嘴、长颈、长脚的外型,羽色有白色、褐色、灰蓝色等,飞行时长颈会缩成S形、长腿会伸出尾后、振翅缓慢。鹭站立时颈通常呈S型。飞行时脚拖在後面,而头靠近身体,并不像大多数鸟类那样颈向前伸展。翅宽,喙长而直,尖端锐利。具粉(不断分解为细粉的羽毛,该细粉用以梳啄羽毛,以吸收和除去鱼油、淤泥。

 

五、唐诗白鹭鸶的读音

唐诗白鹭鸶的读音

唐诗白鹭鸶的读音

诗歌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而唐诗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在唐诗中,有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句引人注目,“白鹭鸶鸣绿水边”。

而提到唐诗中的白鹭鸶,有很多读者对其读音产生了疑惑。那么,唐诗中的白鹭鸶应该如何读音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解答。

白鹭鸶的读音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白鹭鸶的读音为“bái lù cí”,其中,“bái”读作bái,表示颜色为白色;“lù”读作lù,表示位置在路旁;“cí”读作cí,表示音声。“白鹭鸶”是白色的鹭鸟,常生活在水边,叫声清脆动听。

在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水乡,白鹭鸶的身影十分常见。它的羽毛洁白如雪,形态高雅,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正如唐诗中描绘的那样,白鹭鸶常常栖息在绿水边,长鸣时清脆悦耳,给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诗人通过诗句中的白鹭鸶,寄寓了自然美景和宁静的情感。它成为了唐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也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唐诗中的白鹭鸶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在众多的唐诗作品中,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描绘了白鹭鸶的美丽形象。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写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鹳雀楼”就是观鸟的楼阁,作者登上楼顶,远望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色,其中自然少不了白鹭鸶的身影。

另外,白居易的《赋得自吕洞宾自吴判官》中也有提到白鹭鸶:“鹭鸶晒翅岸花中,大蓼飘香小草中。玉宇悬空势卓特,百年清闲兴自东。”这首诗描述了自吕洞宾和吴判官唐代时的风景,其中描绘了白鹭鸶翅膀张开的动态。

这只是唐诗中描绘白鹭鸶的两个例子,实际上,唐诗中还有更多的作品描绘了白鹭鸶的美丽形象。它们无一不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白鹭鸶的意义

白鹭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象征物,它代表着纯洁、高雅、自由的精神。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白鹭鸶常常被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白鹭鸶是一种飞鸟,它以纯白的羽毛在碧绿的水边展翅翱翔,给人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因此,白鹭鸶也被赋予了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的象征含义。

同时,白鹭鸶也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纯洁和祥瑞,而白鹭鸶又是白色的,因此常被人们用来寓意吉祥和幸福。

总的来说,唐诗中的白鹭鸶充满了美好的寓意和情感。它给人们带来了对自然之美的思考,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结语

唐诗中的白鹭鸶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以其美丽的形象和丰富的寓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唐诗白鹭鸶的读音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六、鹊桥仙赠鹭鸶的答案?

辛弃疾的词以豪放为主,语言一般雄浑豪迈、庄重典雅,这首却不一样。

全词以人鸟对话的形式展开,特别风趣幽默。

作者看见白鹭想捉鱼吃,就一个劲地劝它不要吃鱼,劝告共分为几步:先动之以情,鱼儿那么少了,你不能再吃了,再吃就没有了;再晓之以理,人要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然后指明方向,你去远处那个虾多泥鳅多的地方去吃它们吧;最后展望未来,你吃饱后再回来,我们一起感受风吹发丝的乐趣啊。

七、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情感?

鹊桥仙·赠鹭鸶

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任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译文/注释

【注释】

①鹭鸶:水鸟的一种,即白鹭。颈细长,嘴长而尖,头顶后部有一缕白色的长羽毛,以食水中鱼虾为生。通篇与白鹭对话,流露美好生活情趣。勿食溪鱼,意在维护山水和谐清幽之美,而“物我欣然一处”,正是词人归隐生涯之理想境界。下片由溪边而远渚,由溪鱼而虾鳅,一怜一恨,颇类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寄严郑公》)。

②堪数:不堪一数,言溪里鱼儿已寥寥无几。

③“主人”两句:请白鹭勿食吾鱼,应和主人欣然相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外的美好愿望。汝:指鹭。主人:作者自称。物我:物与我,即白鹭和它的主人。

④“白沙”三句:作者希望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浦:水滨。渚:水上小洲。剩有:尽有。鳅(qiū秋):泥鳅,一种圆柱形的黑色鱼。

⑤“听君”两句:那里的虾鳅任你饱餐,我当看你乘风归来。听:听任,允许。一缕:即指白鹭顶部的白色羽毛。

大意是:作者看到白鹭想吃小溪里的鱼儿,而溪里的鱼儿少到数得过来,他希望白鹭不要吃鱼,希望它去吃数量很多虾和泥鳅,希望它懂得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道理。

收起▲

全文赏析

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清新明快,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统一。

②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

③使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虾跳鳅舞”,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八、威海江家寨集市地址?

回答,威海江家寨集市在威海市里南端,江家寨立交桥下面,(公交1路和K2终点站)是威海市比较大的集市,物资丰富,价格便宜。

九、辛弃疾的赠鹭鸶表达的感情?

读南宋词人辛弃疾关于生态平衡的作品────《鹊桥仙•赠鹭鸶》,全词是这样的: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辛弃疾这首词很别致,他以人鸟对话的形式,以风趣幽默的口吻,向白鹭传达了他对保持生态平衡的关注。他首先对白鹭晓之以理,告诉牠,门前小溪里的鱼儿寥寥可数了,不能再捉了(“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接着又对白鹭动之以情,告诫牠,应当像主人体谅牠一样体谅鱼儿的命运(“主人怜汝汝怜鱼”)。既然白鹭不能再到溪里捉鱼,那么,它的三餐如何解决呢?辛弃疾耐心地告诉牠,在“远浦”“别渚”,“虾”“鳅”之类食物所在多有,混个肚儿圆绝对没有问题(“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他甚至激赏白鹭,在它乘风觅食、饱餐返程之际,风吹着羽冠,简直“帅呆”“酷毙”了(“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在辛弃疾笔下,这种人鸟对语、物我共处的映像(“要物我欣然一处”),是一种多么怡然、多么恬静、多么协调、多么天趣的生态境界。而这与今天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完全契合的。

十、唐诗鹭鸶罗隐带拼音

鹭鸶与唐诗

鹭鸶,又称白鹭,是一种生活在水塘、湖泊和河流边缘的水鸟。它通体洁白,翅膀宽大,显得格外优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鹭鸶是一种常见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唐诗中。唐诗以其雄浑的文采和深邃的哲理而蜚声中外,而描绘鹭鸶的诗句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唐代诗人罗隐是一位以描述自然美景而著称的诗人。他笔下的鹭鸶形象生动而细腻,给人以诗意盎然的视觉享受。以下是一些罗隐所写的关于鹭鸶的诗句:

  • 《过都水部因见鹭鸶》:低转湓城燕,高飞白帝云。映波彩如绣,逐浪恣游群。
  • 《夜泊渔船秋恨》:未经微露溼,复上海晴时。鹭鸶眠断岸,人影落寒林。
  • 《早春》:台作白鹭而成阵,舞障花间泥色神。锦霄春色朝包罗,随缘入楚忆陶渊。晚雨飒然寒且断,不禁白练双凫驯。

可见,罗隐能够抓住鹭鸶的动态和氛围,将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他深入描绘了鹭鸶的外貌特征,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湖之中,雪白的鹭鸶在湖面上翩然起舞,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与罗隐相似,唐代诗人杜牧也曾描绘过鹭鸶。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

  1. 秀才蹲枝头:碧海鹭飞五两钱,故园浑忘旧瓶沉。斜阳照在桥梁上,金蟾从此不复吟。
  2. 高才翘格子楼:白帝城前沙似雪,困龙卧户燕如丝。铁骨铮铮无坏意,一枝清影向谁知。

杜牧的作品给人以骨感和冷艳之感,他通过对鹭鸶的描摹,表达了对家园的思念和自然界的悲凉。就像杜牧所描绘的那样,皎洁的月光洒在鹭鸶身上,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冷的气息。

唐诗中描绘鹭鸶的诗句众多,不仅有罗隐和杜牧,还有杜甫、王之涣等众多诗人。他们通过对鹭鸶形象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

唐诗的拼音与韵律

唐诗以其鲜明的格律与丰富的韵律而著称,而拼音则是一种注音文字,为唐诗的诵读和研究提供了方便。拼音在唐诗中的运用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掌握每个音节的发音,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的美。

在唐诗中,拼音常常用于注解或辅助理解。例如,在拼音中标注平仄声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诗句的朗读和韵律的把握。同时,唐诗中的拼音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与传承古代文化。

总结来说,唐诗中描绘的鹭鸶形象生动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诗句通过对鹭鸶的描摹,表达了诗人们对自然界和生活的理解和寄托。拼音作为一种注音文字,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提供了便利。唐诗和鹭鸶,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