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集市问答西部乡村集市网

文言文连处士墓表翻译 全文

237 2025-07-18 17:28

文言文连处士墓表翻译 全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 “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就离开了。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处士生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

连处士在天圣八年二十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

长相思的相关资料有什么?

了李白的长相思赏析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

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

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

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

、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

》。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

“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

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

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

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

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

,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

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

。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

“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

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

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

“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

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

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

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

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

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

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

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

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

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

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

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

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

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

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

、“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

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

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

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

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

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

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

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

,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

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

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

“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

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

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

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

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

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

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

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

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