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夜市西部乡村集市网

秋闱是哪一级考试?

164 2025-06-20 14:29

秋闱是哪一级考试?

乡试

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考试过程

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会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殿试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连中三元”。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

高一寒假作文,1000字左右

我也是高一,都开学一周了。 说实话,我2010虎年的寒假并不怎麽缤纷,为了考美术班,我哪儿都不能去,只能天天窝在家里,画画水彩,写写智力测验,弹弹钢琴,做那些无聊又乏味的寒假作业,更别提那些出外活动的两张照片了,根本没出去玩,怎麽可能凭空冒出来,加上找遍了全大甲几乎找不到的世说新语白话文,心情直直落,好在听说林鼎和在金石堂找到了这本书,彷佛是让我这个迷失在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中的航海家得到了罗盘,盼望我去时没缺货才好;虽然这次没有放假的气息,但有些时候我还是过得很快乐。 元宵灯会 今年的主灯不在台中,所以我对看灯会一事并没有什麽特别的感觉,因怕元宵节当天道路管制,人挤人水泄不通,像是在挤沙丁鱼罐头一样,我们家当然就提早几天先去「探路」了,到了台中灯会,放眼望去,灯会的灯笼不但寥寥无几,也没有什麽别树一帜的作品,就连最中间那个最大的猴灯,也不是说非常漂亮,而且,我们发现了一件事,就是一旁的小吃店,小吃摊,夜市都比灯笼还要多,去那里的人几乎不是去看灯会的,我看他们根本就是闲闲没事去压马路的,也没有去年的那种热情与兴奋,更没有以往的那般期待。 逢甲闹通宵 逛完了台中灯会之后,妹妹吵着要去逢甲商圈,在极度不得已之下,爸妈只好答应他了,开往逢甲路,其时以是约十一点钟的夜,没想到仍然是人山人海,停车位客满,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停车位,本来想说,既然都这麽晚了,要找没客满的小吃店应该是容易之举,没想到找一家,客满一家,最后终於找到一家勉强还挤得进去的拉面店,糊里糊涂的吃了,吃玩味了让肚子装下更多的食物,我们决定走一走动一动,信步来到热闹的碧城屋台街,逛呀逛的,看到一个小摊贩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没见过的商品,猛然看见他的招牌「小盼纯手做」细问之下,原来这里卖的都是那个叫小盼的大姊姊亲自做的,这时,我的心里也浮现一丝丝的敬佩之意,他实在是太厉害了,以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出这麽精美的作品,真是不简单,在我的一再要求之下,妈妈终於肯让我买一个发饰,我高兴的又叫又跳,看看手表,我惊呼:「天ㄚ!已经一点多了。」爸妈听到了,差点没吓到,於是我们火速赶往停车场,回家都已经二点了,真的是玩翻了。 以上是我在寒假最开心的一天,至於其他的,我看还是不要说好了,因为真的有点难以启齿,还被我老妈骂,说我浑浑噩噩过日子,所以,为了维护个人颜面,我就不方便讲啦!我觉得这篇文章不像我的寒假生活,到像是寒假中的一天,总而言之,虽然寒假过得并不怎麽缤纷,但有时候还是过得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