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托别称?
碗托,又名“碗秃子”“灌肠”,是山西的又一风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
二、碗托做法?
碗托的家常做法如下:
主料:荞麦面150克。
辅料:食盐适量、大蒜3瓣、黄瓜1根、青尖椒2个、芝麻酱2茶匙、生抽适量、香醋适量、香油适量。
1、荞麦面中加入食盐混合均匀,加入清水顺一个方向搅拌。
2、搅拌成糊状静置几分钟(面糊浓稠程度提起筷子呈顺滑线状即好)。
3、静置好的荞麦面糊倒入浅盘中(150克荞麦粉可以做2份)。
4、放入蒸锅,大火上汽后中火蒸20分钟。
5、蒸好的碗托取出自然晾凉。
6、晾凉后倒扣出来切成菱形块。
7、准备些配菜。黄瓜拍散切块,小尖椒切小圈。
8、大蒜压成蒜泥。
9、芝麻酱中加入少许食盐、生抽、香醋、香油,然后一点点加入白开水调成顺滑状。
10、切好的碗托和黄瓜、尖椒圈、和调好的芝麻酱、蒜末一起放入碗中,吃时拌匀。
11、喜欢辣最后再浇入1勺辣椒油即可。
三、碗托店名?
可以用《一碗定江山》
碗托又叫碗坨,是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传统面食小吃,由石勒发明于西晋初年,是用荞面加热熬成粥糊状制成的,方言里又叫做“碗凸、碗托、碗坨、碗脱、碗团”。食用时,浇上醋、蒜、秘制油辣椒,再将它用小刀划开即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
四、碗团和碗托区别?
是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同。
碗团是流传千年位于山西省柳林县的传统面食小吃,在方言里又叫做“碗凸、碗托、碗坨、碗脱”,晋中一带也被称为“灌肠”。碗团是用荞面同水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
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碗托?批发碗托的全方位指南
碗托的作用
碗托是用来托放碗具的器皿,可以保护桌面免受热量和水渍的影响,也能防止碗具在使用时滑动或倾斜。
碗托的材质
常见的碗托材质有陶瓷、竹制、塑料和金属。每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陶瓷碗托通常质感光滑,易清洁,而竹制碗托则具有天然的质感和环保特性。
碗托的尺寸
在选择碗托时,需要考虑碗具的尺寸。一般来说,碗托的直径应略大于碗的直径,以确保碗可以稳固地放置在碗托上。
碗托的款式
碗托的款式多种多样,有简约的纯色款式,也有带有图案和花纹的复古款式。根据个人喜好和家居风格选择适合的款式。
批发碗托的优势
如果需要大量采购碗托,可以考虑选择批发。批发碗托通常价格更为优惠,而且可以选择不同款式和材质,满足不同需求。
希望通过本文的全方位指南,你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自己的碗托,无论是材质、尺寸还是款式,都能找到最满意的选择。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碗托及其选择,为您的生活带来一些帮助。
六、荞麦碗托的做法,荞麦碗托怎么做好吃,荞麦碗托的家常?
步骤/方式1
将荞麦面粉中加入2克盐,600克凉水,分次少量的加入到面粉中,边加边用筷子搅拌
步骤/方式2
搅到面抱成团没有干面粉的时候,停止加水,然后顺一个方向再次的搅拌面团,大约十分钟左右,一直搅,搅到面团充分的吸收了水分,变得光滑细腻,就可以了,这样做出来的碗托比较筋道。
步骤/方式3
接下来再继续加水,同样的分次少量的加,每次等前面加的水,被完全吸收了之后,再进行加水,这样可以方便我们观察面糊的状态
步骤/方式4
600克水全部加完以后,用勺子舀起一勺,从高处向下倒,可以滴落呈现一条直线,这样状态就可以了
步骤/方式5
将碟子(家庭蒸的话选择宽口浅盘,这样更加容易蒸熟)里面刷上油,舀上面糊
步骤/方式6
冷水上锅,水开上汽算时间蒸十五分钟(时间的话可以灵活掌握,因为蒸的大小厚度不一,时间也可以增减)
步骤/方式7
接下来我们调一个吃碗托的料汁,将碗中放入蒜泥,辣椒面,白芝麻,葱花
步骤/方式8
把油烧到冒烟,泼在上面,搅拌均匀
步骤/方式9
然后加入少许盐,鸡精,味极鲜酱油,醋,蚝油搅拌均匀调成料汁备用
步骤/方式10
碗托蒸好之后晾凉,用工具将它刮下来
步骤/方式11
切成条,切的时候,刀上可以沾些水,防止切的时候粘刀
步骤/方式12
将切好的荞麦面碗托放入盘中,放入黄瓜丝,浇上刚才调的料汁,感觉粘的话可以再加入少许纯净水
步骤/方式13
搅拌均匀之后就可以开吃啦
七、碗托的热量?
碗托由于地区不一样,它的热量也略有所不同,普通的碗托一克的热量是7一8大卡,每100克碗托热量应该是78一88大卡。
八、吕梁碗托做法?
荞面碗托 原料: 荞面、盐、五香粉。 做法:
1、荞面中加入盐、五香粉
2、凉水和面,会感觉面团竟然由硬慢慢和软
3、然后再用凉水把面团慢慢羼开(书面语就是稀释开),稀释到用筷子挑起后能形成不断线的液态面糊(千万不能不和面直接搅成面糊,那样碗托吃起来不筋道)
4、把面糊舀入盘中,当然碗托应该是放入碗里,不过那样费煤气且不易熟,咱们就改用盘子吧
5、放入蒸锅,隔水蒸30min
6、晾凉,再放入冰箱冷藏片刻,即成。
九、柳林碗托做法?
1.荞面5勺入盆,加多半勺白面粉,混合。
2.准备一块去皮生姜,切沫倒入。
3.入盆,依次加入荞面,白面,生姜沫,盐。
4.开始和面,从开始和面到最后的面糊,都只能用1:3.5比例量好的水。水不能加得多,慢慢加入把粉拌成小块儿后揉好。
5.和好面后开始用手蘸一下水然后继续用蘸了水的湿手揉面,目的是慢慢让渗入面团水,这样慢慢入水多揉出来后才能劲道,用蘸了水的揉开始揉面,等面很快吸收了水分后继续蘸湿手揉,第二次重复,这样重复,湿手揉面,吸收完后继续蘸湿手重复揉,等重复到第六次至八次左右时,硬面团已经开始发软。边揉边加水搅。
6.经过很多个程序的反复后,等把准备好的水倒完时发现勺子上能挂住薄薄的一层面糊时说明已经做好了。
7.舀面糊入碗,盖住锅盖中到大火蒸40分钟,注意要加足水,因为这个阶段尽量不要掀盖。
8.这个期间,做辣椒油,准备三四瓣大蒜切沫儿,给容器里放一定量的辣椒面,然后辣椒面上加一勺花椒粉,锅里入稍微多一些油,油温微微热时就把蒜沫加进去,同时再撒一小把生芝麻,等芝麻和蒜沫儿微黄时关火,趁热把蒜、芝麻油倒入辣椒花椒粉中。
9.这时四十分钟到了,掀盖可以看到每只碗里面团发涨大很多,鼓鼓的,掀起一块,里面虚软,就是熟啦。一块儿放入小碗,用筷子拧到面团光滑了就好,然后慢慢推开抹平。
10.放入辣椒油和醋,可以划开吃,还可以切条儿当凉菜吃。
十、碗托的味道?
碗托就是碗坨,它是流传千年位于陕北传统面食小吃,在方言里又叫做"碗凸、碗托、碗坨、碗脱、碗团、碗托子"。碗团是用荞面同水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
食用时,浇上醋、蒜、秘制辣椒油,再将它用小刀划开,即可食用。碗团在柳林县一带非常有名气的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卖碗团的商贩的身影,许多游客在柳林县游玩时都会吃上一碗。碗团由石勒发明于西晋初年,可冷食或者热食。用荞麦仁加水渗透碾压,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从碗中脱出成,故名碗砣。其色浅灰,食时切片,状若柳叶。调拌汤汁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兑而成。荞面碗团在诸多的荞面食品中,有着鲜明的特色,筋软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厌,常吃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