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过年习俗?
按中国人的习惯,每年一到腊月(农历十二月)就准备年货过年了。除夕晚上,即使常年在外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古人(主要指汉族)团年,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二、古代新年习俗?
古代的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
三、古代赶集的时间?
时间因时代和地域不同而异。在中国,最早的集市出现在唐朝,当时已经有了相关的管理机构。在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之后,农村集市贸易在古代早已产生。由于部落之间、农业生产者与手工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次数增多,交换的规模和范围扩大,由原始的偶然的交易场所,逐步形成为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集市 。
四、古代春节的习俗?
1. 穿青衣迎春2. 饮梅花酒/椒柏酒3. 食七菜粥4.食春盘/咬5.春剪彩绸为燕子,做头饰迎春
五、古代学院开张习俗?
开蒙礼
即古代启蒙教育之初举行的“拜师礼”。
中国是有数千年的文明古国,是个礼仪之邦。从古到今,民间就流传着周岁儿童“抓周”、学龄儿童“开蒙”、
成丁之日的“及笄礼”
“加冠礼”(成人)
“开蒙圣礼”。
行过“开笔礼”,
孩子们就正式入学读书,开始学知识、学做人等等
六、古代高原生活习俗?
主食当然是肉了,牛肉、羊肉、骆驼肉(别怀疑,那时候骆驼还不是保护动物),一到夏天,牛奶简直泛滥了,早上煮牛奶,中午吃酸奶,以至于现在去买酸奶,看到那么一小杯就好几块大洋,都觉得舍不得。当然,高原上也能种菜了,平原上能种的高原也能种(不过有些种在温室里)。还有一样东西,平原上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吃到,那就是青稞。
七、古代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八、古代封建习俗有哪些?
首先就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常泛指仁义礼智信。
我们把他扩大,可以细分为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
裹脚,贞洁,女子不可抛头露面,女子不可露腿袒胸露乳,女子之身不可于男子视之,这些属于廉耻。
同时也有属于忠孝的尊师重道敬亲法祖忠君。
仁义,有爱民,勤政,义气
礼,则要详细参考周礼,君臣之礼,师徒之礼,父子之礼,祭祖之礼
智就是指智慧,开民智以及传己智
信泛指信义
九、古代日本兄妹通婚习俗?
兄妹结婚这档事,发生在古代日本,在当代并没有。古代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婚姻制度还是很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人讲究的“同姓不结婚”不被接受。
当然,古代日本老百姓甚至没有姓氏,只有贵族才配有。对于日本古代婚姻制来说,这不是重点,因为有“兄妹结婚”的大量存在,姓氏的区别作用就没什么卵用。
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脑洞不要开太大,想法不要太露骨。其实,古代日本家庭里的兄妹结婚,大多属于“同父异母兄妹婚”,很少会有“异父同母兄妹婚”,至于“同父同母兄妹婚”则是禁忌。
十、古代葬礼习俗有哪些?
古代的丧礼一般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丧礼、葬礼、服丧,在丧礼这部分的时候,死者临终之前,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换上新衣,在死者临时之前还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表示气已断绝,然后把死者抬到另一个床上,再盖上新被子,把珠玉等放入口中,这还只是丧礼的一部分。
在古代还有一些现在看来比较特殊的丧葬习俗,比如“瓦罐坟”,“瓦罐坟”就是地下挖出墓穴,只留一个出入口,形似瓦罐,在唐朝以前一些地区,由于生产力不足,为了节省食粮,朝廷就下令把满了六十岁的老人送进瓦罐坟,比如母亲满了60岁,儿子就会把亲娘关进坟里,然后每送一顿饭后就砌一块砖,直到坟口堵死,老人就会在里面死去。
“瓦罐坟”这种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很多,不过现在看来是没有道德和人性的。在古代的还有一种丧葬习俗叫“寄死窑”,就是在山壁上或灌木丛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老人就在里面直到死亡,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批古代“寄死窑”,都是古代安排老人后事用的。
现在看来“寄死窑”是没有人性的、没有道德的,但是在很久远以前的古代,人类知识经验少,生产能力低下,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保证自身生存才能保证族群延续,人们往往“顾生不顾死”,所以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就去了“寄死窑”,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行为并不是没有道德、没有人性的。
“寄死窑”、“瓦罐坟”等丧葬习俗是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古代一些地区的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都是由于生产能力不足等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这些丧葬习俗已经消失了,如今尊老、养老、爱老才是正确的道德标准和文化标准,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