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早市西部乡村集市网

农村老话“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是什么意思?有啥道理呢?

222 2025-07-07 03:11

农村老话“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是什么意思?有啥道理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早上去买菜的时候不满足肉,然后下午去买菜的时候不买豆腐。

 如果你是买菜新手,可能不知道这些道理。但是一般资历比较深的人都会选择早上不会买猪肉的。现在卖猪肉的都会用一种。一种灯光效应,他们会用上红灯,让他们的猪肉看起来特别的新鲜又好看。所以我们一般都不太能分辨出新鲜猪肉。打个比方,一般我们前一天卖不完的东西都会冻着,然后拿来第二天卖。更别说像猪肉这种又贵,人们又常吃的生活食品。所以很多卖猪肉的都会把前一天卖不完的猪肉放到第二天早上卖。因为对于不懂买菜的人来说,他会觉得早上的猪肉特别新鲜,是当天的新鲜猪肉。这样他就能处理掉前一天卖不完的猪肉了。这样他就减少了亏损。所以说才有了早上不买猪肉的说法。老一辈留下来的说法还是很有用的,有时候可以借鉴。

 对于下午不买豆腐这种说法大概可以解释为。不知道大家家里有没有自己做过豆腐?豆制品这种东西是特别容易坏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处理,它的保质期特别短。像很多卖豆腐的人都是在半夜把豆腐给推好,然后清早就拿到街上去卖。一般卖豆腐的都会用豆腐筐装着一筐豆腐。所以并不是放在冰箱里。如果他不趁早上天气凉爽卖完的话,就会特别容易坏。所以人们在买豆制品的时候,一般都是早上买,然后拿回家里放在冰箱里,就可以保鲜保质。所以说,如果说你是下午去买豆腐的话,可能就会买到早上没有卖完,但是却已经有点酸味甚至严重变质的豆腐。而且刚弄出来的豆腐口感特别好,如果时间久了它的口感就没有那么好了。

 大家一定要谨记这句话,以防在买菜的过程中踩雷。

人们的生活条件有限,豆腐这种蛋白质丰富的食物非常受欢迎,但豆腐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不容易存放,尤其在天气热的时候,往往经过一个中午就会发粘发酸,所以人们在晚上前后买豆腐,必然买不到新鲜的豆腐,甚至买到坏掉的豆腐。久而久之,人们就总结出了“晚不买豆腐”的俗语。

不过后来卖豆腐的也学聪明了,根据每天卖出去的量做豆腐,刚好供应一个早市就好了,免得多余的浪费。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豆腐也可以放到冷藏室保鲜,但豆腐这种高白蛋白的食物还是会很快坏掉,所以就出现了晚上买豆腐买不到的情况。

小时候我们村里卖猪肉的叔叔就那么几户,他们有固定的的客源,通常一头猪杀掉之后,优先供应采购商,剩下的才会拿到村头猪肉摊售卖。在过去农村很少有人会有冰箱,卖猪肉的叔叔也同样没有,那时候白天卖不完的猪肉,那个叔叔一般会在晚上将一些大家不常买的部件放到大锅里煮熟,手艺好的师傅会将剩下的肉卤了,等到第二天售卖熟肉。

而人们经常会买的猪肉部位,比如猪臀肉等,卖猪肉的叔叔就会放起来,等到第二天一早和新鲜猪肉混在一起售卖。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那个卖猪肉的叔叔依然还在卖肉,但即便卖不完的猪肉可以放在冰箱冷藏,第二天一早购买却依然和新鲜猪肉差距很大,口感、营养成分都会有所缺失。

过去的农村没有冰箱,因此食物的保鲜上并不是太好,就算是到了今天,大家也愿意买更新鲜的食物,冷冻的食材口感要下降很多。

在猪肉贩卖的时候,摊贩可能不会一天将猪肉卖光,毕竟在农村中有逢闭集的说法,如果是在逢集的时候猪肉卖的比较快,很快就可以将其卖光,但如果是在闭集的时候,那猪肉的贩卖速度就会降低,购买的人不多,这样一来到了一天下午的时候也没有将其卖光。

这些肉摊贩自然是不会丢弃了,大家都会放在水里泡上一夜,如果是在今天的话大家都会放在冰箱里,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再贩卖出去。因此在买猪肉的时候尽量别选择在早上,不然可能就会买到昨天不新鲜的猪肉,吃起来的口感也会下降,就算是放在冰箱里,口味也会降低。

扩展资料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去买猪肉的时候,时间上比较晚了,那可能就只能买到边角肉了,这样一来吃起来反而不是太好。

当然买豆腐的时候不能晚,这主要是说豆腐放置的时间长了,很容易就会变酸。毕竟它本身就不利于保存,从早上制作出来到下午,可能就会因为天热而变酸,到时候就不能食用了,就算是没有变味,吃起来的口感也会下降。

早不买猪肉,早上的猪肉都是前天卖剩的。晚不买豆腐,就是晚上的豆腐不新鲜,留了一整天了不好吃了。

“早上不买猪肉”是因为肉贩前一天没卖完的猪肉通常会放到第二天早上卖,这个时候买的猪肉就不会很新鲜。同理,“晚不买豆腐”则是因为豆腐保质期很短,晚上购买的基本也不新鲜了。

老人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这话有何道理?

前几天,我母亲赶早市,买了二斤多猪肉,回家清洗的时候发现有淡淡的“馊味”,真令人窝火。这分明是我母亲买到了“剩猪肉”,买的时候,在保鲜柜里低温环境下,这种“馊味”挥发性不强,一旦在常温环境下,或者遇热以后,变质的馊味就会散发出来,着实令人恼火。像我母亲经常采购蔬菜肉类,生活经验也算比较丰富,同样中招,看来老话说的“买的没有卖的精”一点都不假。

由此可见,这句话,“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还是有一定道理。这是以前人们的生活经验总结,即便是放到现在来看,也是提醒人们要把握住好时机,选购满意的肉和豆腐,以防遇到令人不快的事。

早不买猪肉

以前人们杀猪卖肉,通常是杀完猪就现卖,猪肉虽然新鲜,但是肉内含的水气较大,购买肉回家以后,经过风吹晾晒,在很短的时间里也会有损耗。比如说刚购买二斤现杀现卖的猪肉,在准斤准两的情况下,凉置2个小时,通常这二斤猪肉就分量不足了。如果购买的量大,这种自然损耗就更大。

现在由屠宰场集中杀猪,然后要过排酸处理,在经过批发入市,才能到消费者手里。经过这个时间的周转,新鲜猪肉的自然损耗最高时间段已经过去,购买正常的猪肉,水分损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做这种买卖,在一定程度上也讲究“卖头不卖尾”,早上开市,会卖的比较贵,最后的剩肉,便宜一些也会尽量当天处理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早上有些摊位卖肉,会把昨天没有处理完的剩肉,掺和在新鲜猪肉里一起顺手“随”出去。比如前几天我母亲购买变质的猪肉,就是由于马虎大意,被商贩顺手给“随”出来的。

如果晚点去购买猪肉,特别是在以前没有保险冷冻设备的时候,由于天热剩肉不好保存,而且鲜肉经过长时间凉置,肉色不新鲜,肉摊想把肉赶紧处理掉,就会适当降价售卖,此时购买猪肉,相比较就比较实惠。这种“卖头不卖尾”的现象,是现在超市经常采取的一种营销手段。特别是不耐储存的果蔬类,晚上七点以后,我家附近超市、或者夜市上,特别是叶菜,基本上天天会降价大甩卖,留到明天更没人要了。所以你看,售卖猪肉和售卖蔬菜经营理念一样,晚买猪肉反而更实惠。

晚不买豆腐

在以前没有保鲜设备,特别是天热的时候,豆腐长时间在高温条件下,非常容易腐败变质。我邻居二伯家以前就在村里开豆腐坊,通常是下午磨豆子,傍晚“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然后用细孔白布铺设在木质模具里,上面放石板压制成老豆腐。在凌晨4~5点钟的时候二伯就起床,开始一上午走街串巷卖豆腐。

根据我的了解,在夏天,二伯每次出去买豆腐,通常上午就卖完了,最迟卖到中午,中午过后剩下不多的豆腐带回来,怕高温坏掉,就分给本家人吃了,下次适量少做一些就是了。也就是说,在夏天高温的时候,豆腐坊晚上通常不会剩豆腐。不过春秋气温不高的时候,把剩豆腐泡在阴凉处的井水里,勤换井水还能够保证豆腐不会变质。0℃以下的冬天不用说,豆腐好保存,剩豆腐几天也坏不了。

现在有低温保鲜技术和设备,早晚买豆腐问题都不大。毕竟豆腐生酵母菌发酸,是需要高温条件,当豆腐在低温保鲜的情况下,即便是夏季,剩一天的豆腐也不会酸败。再者说,卖豆腐的会根据自己每天的大致销售量,来生产豆腐,或者进购豆腐销售,尽量不会剩货。

实际上,现在人们什么时候购买肉和豆腐都无所谓,关键要有生活常识,会辨别肉和豆腐的新鲜度。购买的时候千万不能像我母亲那样马虎大意,要看肉和豆腐的色泽、气味等,以免购买到不理想的肉或者豆腐。好在我母亲是在固定摊位购买的猪肉,直接去换一下就行,如果购买流动摊位的肉和豆腐,那就要千万注意了。

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这事是以前人生活经验的总结,里面自然有一套曾经符合当时社情的逻辑以前杀猪屠夫和磨豆腐的豆腐匠,都是苦活儿,都是半夜两三点起床,烧水干活,目的都是为了上午那个早市早些年超市和大型菜场没有普及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传统菜场,都是天刚擦亮,就已经人头攒动,而到了中午饭前,基本上都收摊子回家了,到了下午整个菜场就空荡荡的,没有人了

因为猪不是当天杀的,可能是昨天卖剩下的,买豆腐要买新鲜的,否则容易坏。